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

更新时间:2024-01-16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
  • 1. (2023九上·仁寿期中)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 守(kè) 见(piē) 摇(yè) 无声息(qiǎo) B . (qiè) 隔(mó) 莽(máng) 占鹊巢(jiū) C . 进(bèng)  琅( fǎ)   泥(nìng)  强不舍(guō) D . (yè) 旁(wù) 取(jí) 揉造作(jiǎo)
  • 2. (2023九上·仁寿期中)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 . 妖娆   端祥   宿营   段章取义 B . 篝火   儒养 汹涌    自惭形秽 C . 亵渎   嗤笑   缄言    郑重其事 D . 忧戚   广袤   娉婷    相得益彰
  • 3. (2023九上·仁寿期中) 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可谓惊心动魄。加时赛中,梅西在间不容发之际补射破门,而姆巴佩又以一粒进球将比赛推入点球大战,观众席上的球迷也一意孤行地为自己喜爱的球队呐喊助威。最终,阿根廷队以七比五击败法国,让外界的一切质疑声荡然无存。由此可见,流畅的进攻和默契的配合仍然是阿根廷队获胜的不二法门

    A . 间不容发 B . 一意孤行 C . 荡然无存 D . 不二法门
  • 4. (2023九上·仁寿期中) 下列是某班同学写的军训小结,其中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

    ①本次军训汇演非常精彩,那宏大的场面和铿锵有力的声音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②通过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班在本次军训中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③军训虽然结束了,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践行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④我知道,一个学生能否成为真正的“钢铁战士”,关键在于他要坚持养成良好的习惯。

    A . B . C . D .
  • 5. (2023九上·仁寿期中) 今年10月,新区响应眉山市的号召,举行了“诵东坡·爱眉山”系列活动,有许多学生深受影响,在校内自发举行相关文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你参与并解决。

    【追梦文学社】如下图是“追梦文学社”的社徽,请你根据图案,写出该社徽的组成要素及其寓意。

  • 6. (2023九上·仁寿期中) 【文学的光辉】追梦文学社的同学们邀请你一起去三苏祠进行研学,研学途中,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用一组排比句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

    甲: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乙: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丙:苏轼的仕途之路可谓三起三落。苏轼21岁考中进士,凭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在京城名声大噪,从此踏入仕途。然而数年后,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因戴罪之身,没有俸禄,全家人仅靠一点积蓄艰难度日。

    丁:苏轼被贬惠州、儋州。惠州生产力落后,百姓时常忍饥挨饿,他就改良农具,教授先进的插秧技术,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儋州地处孤岛,文化凋敝,他就办学堂、兴教化,培养出了第一位进士。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 7. (2023九上·仁寿期中) 文言文阅读

    孝景三年,吴楚反。周亚夫以中尉为太尉,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 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国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走。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 , 召条侯 , 赐食。独置大胾 , 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①吴楚反:以吴王濞为首的吴楚七国发动叛乱。②剽:强悍,勇猛。③深壁:加高营垒。④弓高侯:指名将韩颓当。食道:即粮道。⑤陬:角落。⑥侯:封侯。⑦禁中:宫中。⑧条侯:指周亚夫。⑨大胾(zì):大块的肉。⑩怏怏:不高兴的样子。少主:刘彻,后来的汉武帝。

    1. (1) 下面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击吴楚——回顾课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以推知“东”的意义为“向东”。 B . 愿以梁之——查字典,“委”的意项有“顺从”“舍弃”“托付”等,应选择“顺从”。 C . 吴楚兵后食道——联系文中“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可推知“绝”意义为“断绝”。 D . 而与壮士数千人走——联系词语“流亡”“亡命天涯”,可推知“亡”的意义为“逃跑”。
    2.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B . 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C . 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D . 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亚夫善于审时度势。他避敌锋芒,固守追击,三月就平定叛乱,受景帝赏识。 B . 周亚夫性格刚直耿介。他不愿恭顺景帝,为栗太子被废而极力争辩,景帝疏之。 C . 周亚夫尽力劝止封侯。他认为降者如被封侯就难以责罚那些不谨守节操的人臣。 D . 周亚夫为人胸无城府。景帝赐肉无筷,他不懂景帝用意,内心不悦,忿然离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

      帮帮你:便:①有利,适宜;②有利的时机;③熟悉,擅长。

      宜:①合适;②应该;③当然。——《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②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

  • 8. (2023九上·仁寿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幕:幕府。②胡马:指金兵。③诸公:指当时朝中的掌权者。④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代指普通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代了写作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形势危急的忧切。 B . 颔联诗人以“刍荛”自比,在表达抗敌复国的策略得不到采纳的悲愤之时,也流露了归隐山林之意。 C . 颈联借景抒情,用“急雪打窗”之景,表达诗人内心的痛苦;用“涕俱流”的细节,表现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赤诚。 D . 尾联点题,诗人将惜别之情赋予乱絮飞花,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 (2) “空”字在古诗中常受到诗人的垂青。请简析“吾辈空怀畎亩忧”中“空”字的妙处。
  • 9. (2023九上·仁寿期中) 名句默写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③任何事都不能圆满,人生本就是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水调歌头》中写到“。”

    ④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路上,我们要不惧艰难险阻,坚信自己的理想定会实现。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豪情写到“ 。”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 10. (2023九上·仁寿期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

    俭以养德

    张玮

    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奢侈,衣服买名牌,手机带高档。但你们知道吗,著名主持人汪涵的手机居然是个便宜的“老古董”,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是。现在的他身价与日俱增,但他从不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生活消费上,而是潜心学习,专心工作。因此,他的主持功力越来越强,修养和学识也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主持界的翘楚。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生活和工作是相连的,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上抛弃了节俭的品格,追求了享受和安逸,他在工作上也就很难再经受住艰苦的考验,甚至会日渐堕落。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节约,要求一切招待用品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不能铺张华丽。1962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余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发扬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

    ④可是有些人,终究不能坚守节俭底线,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前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自己一年工资十来万,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万收入,足够过上宽裕的生活。但他还是不能坚守“俭”字,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他面对镜头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个人要成功,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保持简朴的作风。试想,如果汪涵取得成就后,就开始追逐名利和享受,他还能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主持界的精英吗?如果老一辈革命家不坚守节俭底线,而是贪图享乐,我们国家还能历经艰险成长起来吗?

    ⑦俭以美德,一个“俭”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做到,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砥砺自己的德行,不断提升自己!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删改)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 俭以养德。 B .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 C . 只有做到勤俭,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砥砺自己的德行,不断提升自己! D . 个人要成功,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保持简朴的作风。
    2. (2) 对文本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进行论证。 B . 文章开头引用诸葛亮的话提出了中心论点,且又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C . 第4自然段是举例论证,从正面阐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这个分论点。 D . 第⑤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了《左传》和白居易的名言警句有力地论证了“节俭可以给人带来益处,奢侈会把人推向深渊”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3) 下面四个例子中,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      )
      A . 在买牡蛎时,我给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母亲吓了一跳,骂我是疯子。(《我的叔叔于勒》) B . 《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前竖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家人挑掉一根灯芯才点点头,咽了气。 C . 杨二嫂由于生活不景气,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每日必到,或是拿走手套,或是拿碗碟等小东西。(《故乡》) D . 父亲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回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台阶》)
  • 11. (2023九上·仁寿期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材料二:

    图一:学生喜欢的上课模式(传统课堂、线上1、线上2)调查(可选取二项)

    ①传统课堂+线上2         ②传统课堂                ③线上教学2(互动多样型)

    ④传统课堂+线上1         ⑤线上教学1(听讲为主型)

    图二:你认为线上教育的优点有哪些?(答题人数451人)

    (来源:衢州新闻网)  

    材料三: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2月17日正式开通后,一直运行平稳顺畅,浏览人次逐步攀升,覆盖各省份。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收视率大幅跃升,在全国卫视关注度排名进入前10。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界面清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观看流畅。

    “在‘停课不停学’工作中,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累了宝贵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教育部与工信、广电等部门在政策、技术上的密切合作是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保障。线上教育为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特别是为薄弱学校、艰苦边远农村地区输送了优质资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吕玉刚同时表示,这次在线教育实践,也暴露出网络运行保障能力还存在不足,体系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破解。 

    如何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教师需要在实时交互的场景下,及时准确地采集学生的学习成效数据,随时调整教与学活动。在线教育要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介绍。

    (摘自《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人民日报》2020年5月5日)

    1. (1) 下列关于“云教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云教育”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有共享性、重复性、不受时空限制的便利性等优势,但也有自身的短板。 B . “云教育”要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分工协作,缺一不可。 C . 疫情期间“云教育”在我国能够大面积推广,得益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推动,工信、广电等部门的积极配合。 D . 未来的“云教育”如果实现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将成为未来教育主流,并逐渐取代传统课堂。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材料二图一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与互动式的线上教学融合最受学生青睐,听讲式的线上教学最不受欢迎。 B .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线上教育两种模式都具有课堂教学不可复制的三大优点,解决了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C . 这次疫情中,在线教育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同,他们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 D . 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为全国中小学实现“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3. (3) 材料一结尾说:“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复课后“云教育”继续探索的必要性。
  • 12. (2023九上·仁寿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

    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䦆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䦆头举过头顶,䦆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䦆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䦆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䦆一䦆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䦆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 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䦆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䦆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⑪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䦆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䦆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⑫我问:“有多少地?”

    ⑬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⑭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䦆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出豆荚窝似的小坑。

    ⑮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⑯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 . 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 . 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 D . 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
    2. (2)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句的表达效果。)

      ②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出豆荚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3) 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
四、名著阅读(6分)
  • 13. (2023九上·仁寿期中) 下列关于《艾青诗选》的内容及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 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以“土地”为意象的诗篇有《我爱这土地》《北方》等,以“太阳”为意象的诗篇有《向太阳》等。 B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C . 艾青善于运用象征手法,诗歌中常融入自己对青春的感受,细腻地描述恋爱中男女的幸福和忧伤,含蓄优美。 D . 艾青晚年,诗风有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整齐,诗情变得深沉,诗意变得警策,如《鱼化石》《镜子》等充满哲理的诗歌。
  • 14. (2023九上·仁寿期中) 在《艾青诗选》中,艾青诗歌的特点是忧郁的。有人认为其忧郁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人认为其忧郁源于艾青自身的原因。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原著说明理由。
五、写作(60分)
  • 15. (2023九上·仁寿期中) 小作文
    我们每个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做家务本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可如今一些家长却企图用金钱来吸引孩子完成家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得体,120字左右。
  • 16. (2023九上·仁寿期中) 《故乡》中的“我”,阔别几十年后再回故乡,在失望中重拾期待,经历一段物是人非的悲伤;《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面对家境的一落千丈,在脆弱中鼓起勇气,走过一段敢于面对困难的路。你一定也曾陷于某个特殊的境况,或许怀疑,或许失落,或许彷徨……值得高兴的是,你用你的智慧,你的不懈,你的坚强,走过了那一段段值得铭记的过往。

    请以“走过    ▲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不少于600字。②有真情实感,不要抄袭套作。③字迹工整,卷面干净。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