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汽车总体 | 新能源汽车 | ||
销量/万辆 | 同比增长/% | 销量/万辆 | 同比增长/% | |
2021年 | 2627.5 | 3.8 | 352.1 | 157.5 |
2022年1-6月 | 1205.7 | -6.6 | 260 | 121.3 |
表中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 )
① | 在已出台的制造业等6个行业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按月全额退还的基础上,还将住宿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企业纳入该政策范围 |
② | 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更好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 |
③ | 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在完成2022年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再新增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000座 |
④ | 加快推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
上述政策措施的影响路径传导正确的是( )
①运用财政政策→减轻企业税收压力→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②运用货币政策→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增加农村社会总供给→助力乡村振兴
④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我国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2017年以来,J省委、省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通过统借分贷、发行专项债券等多种方式,按年度约29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每年统筹整合资金约87亿元,将建设标准由每亩1200元左右提高至3000元,累计投入资金443.1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93.88万亩,实现了584个乡镇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J省制定了以J省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为核心,覆盖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建设规范、建后管护、验收考评、纪律要求等各方面的“1+N”政策体系。全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78.72%,高出全省土地流转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为统一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耕地打好基础。目前,J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2%,居全国前列。随着VR产业等“J省智造”的蓬勃发展,J省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粮食领域数字经济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J省是如何守住良田沃土,守护粮食安全的。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广东省GDP首次突破12万亿元达到12.44万亿元,同比增长8.0%,位居全国首位。2022年上半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为59518.41亿元,经济总量仍处在领先地位。
2022年上半年,广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广东省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推行全方位服务机制,加速优质项目提速发展。广东省破除各类市场堵点,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才、资本选择广东、落户并扎根广东。广东省工业投资高速增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以来,广东以做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智能终端、智慧能源、人工智能等5大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投资结构更加优化。广东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积极落实中韩自贸协定有关规定,使“国字号”平台中韩产业园驶入发展快车道。作为当之无愧的民企大省,广东除了民企数量多,而且民企质量也是“绩优生”,国内民营企业500强前10强中广东占5席。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煤炭储备 | 支持煤炭储备项目建设,尽早形成相当于本地消费量5%的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谋划布局一批重点储备基地,加快建设全国煤炭储备管理信息系统。 |
油气储备 | 加强国家石油储备能力,统筹推进新增储气能力建设,尽早建成投用,更好发挥调峰保供作用。 |
电力储备 | 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和机制建设,加强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应急电源、移动应急电源配置。 |
储能项目 | 用好储能价格政策,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和电化学储能电站。 |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回答问题:
某村地处山水之间,看山,山头三面环抱,花木繁茂;望水,湖畔临水而立,一碧万顷。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处于山水间的该村多年来不断变化“吃”法,在“变”与“不变”中蹚出发展新路。
[挖山挖不掉“穷根”]该村有山有水,不过在早些年,这却成了劣势,交通不便,山水阻隔了村里与外界的联系。改革开放后,村民打起了一个个山头的主意,挖山采石,一时在村里大肆兴起。常年的开采并没有真正挖掉村民的“穷根”,不仅山体被炸得千疮百孔,自然环境也遭到极大破坏。
[思路一变“景”无限]近年来,该村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电商产业,盘活依山、傍湖、抱岛的生态资源,充分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生态强村、旅游富民。目前,该村的村集体收入约150万元,人均收入约4万元,超过千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旅游业年收入3000多万元。
[留住乡村“根”与“魂”]现在,该村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地理原貌,结合传统村落保护,深挖渔元素和石元素,对老旧石房子进行保护、修复,新建“渔歌子”“米袋子”等特色民宿,形成“乡里寒舍”民俗集聚区,探索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文化旅游”的新模式。
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该村是如何在“变”与“不变”中蹚出发展新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