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北端,承载着百年大党峥嵘记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创设“一国两制”、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的展览,吸引无数参观者驻足沉思。

    从1842年到1898年,英帝国主义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强盗条约,攫取了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的1092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曾是这样一幅不堪的图景:

    港督权力无边,28任港督任命从不征求港人意见,施政无须向香港民众负责,彭定康更是企图把过去殖民150多年、从未讲过民主的香港,变成以英式代议制为招牌的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制定歧视华人法律,以“盗贼横行为由限制华人夜间行走,肆虐50多年后才被废止;自诩文明先进,但在香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实施免费小学教育、才使用社会保障的名称,比英国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占人口98%的华人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

    母子分离,割不断血脉相连。150多年间,备受煎热的香港民众从未忘却祖国,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

    铮铮铁骨,可歌可泣。英帝国主义铁蹄刚踏上“新界”土地的1899年,就遭10万乡民奋起抗争。存放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吉庆围大铁门,见证了这一惨烈壮举。

    红色血脉,奔涌流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突破严密封锁,成功营救出何香凝、邹韬奋、茅盾、梅兰芳、蔡楚生等数百名文化人士,被誉为“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传诵至今。

    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在朝鲜战争艰难岁月,香港爱国商人冒着巨大风险,大义凛然向祖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霍英东、曾宪梓、王宽诚等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曾经,风起香江,歌动中国。1984年的央视春晚,香港歌手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对祖国的无限挚爱。此前此后,《万里长城永不倒》《勇敢的中国人》《东方之珠》等一大批爱国歌曲,经几代香港演艺人士倾心演绎,被无数华夏儿女接力传唱,唱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曾经,一抹红色,感动中国。1949年10月1日,几乎与新中国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步,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培侨中学,也升起了五星红旗。自此以后每年的10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相应国庆活动。

    一首首爱国歌曲、一次次爱国升国族仪式,折射出香港社会爱国情缘从未间断、游子盼归的渴望始终强烈。

    (选自2022年7月3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强调:“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砥砺奋进廿五载,携手再上新征程。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发展有着坚实基础。

    被网友誉为“护国歌校长”的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不久前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咖啡往上流》的文章,讲述年轻人经营一间咖啡小店,“虽然忙得天昏地暗,心里却是阳光满溢”。“咖啡往上流”,也是“青年朝前走”,更是“一起向未来”。站上历史新起点的香港凝心聚力再出发,充满“往上”“朝前”“向未来”的能量。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香港同胞所拥有的爱国爱港、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灵活应变的精神,是香港成功的关键所在。”

    25年来,在中央支持下,香港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一国两制”下,资本自由流动、人才资源丰富、法治环境良好,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联通内地与全球的独特地位愈加突出。“一国两制”政策使香港具有特殊地位,香港作为世界领先城市,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前进,“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应对新变化,化解新挑战,这个过程也是彰显“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制度韧性的过程。

    走过25年不平凡的历程,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正在新时代续写狮子山下发展新故事、繁荣新传奇。我们“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国家”!

    (选自2022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回归祖国以来,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抵御风浪、战胜挑战,越发光华璀璨。 B . 经营咖啡小店的年轻人,自强不息、拼搏向上,传递着香港青年“阳光满溢”“一起向未来”的正能量。 C . 英国政府革故鼎新,在香港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的政治实体,让香港民众享有了公民基本权利。 D . 香港回归意义重大,它不仅意味着香港结束了一百五十多年屈辱的殖民地生活,更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中国没有实行“一国两制”,如果香港没有回归,香港很难具有今天的特殊地位,成为世界领先城市。 B .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民众备受煎熬,可他们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 C . 有繁荣昌盛的祖国做后盾,有25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有香港同胞的团结奋斗,香港的未来必定充满希望。 D . 香港走出困境、实现由乱到治再到兴的事实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歌曲《前》,唱出了香港市民历经风雨见彩虹、携手同心向前进的共同心声。 B . 一法安香江,香港国安法就像阳光驱散了黑暗,成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守护神”,给香港带来朗朗晴空 C .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深圳和香港青年在深圳仙湖植物园,按照中国版图的轮廓种下1997棵土沉香树以志纪念。 D . 建筑设计师严迅奇说:“我认为香港最大的魅力不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而在于城市的体态、密集和便利性。”
    4. (4) 材料一与《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着独特的写作视角,请分别概括其视角特点。
    5. (5) 两则材料“既有政治高度,又写出了人民心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2.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它又采取守势”“又是一下冲撞”“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暗示选文之前曼纽尔和公牛之间就有过多次决斗,公牛以守为主,曼纽尔以攻为主。 B . “它全身都是骨头”,通过对旁观者埃斯南德斯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瘦骨嶙峋的特点,在提示曼纽尔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 . “挥动着”“收起红巾”“拔出剑”“扎下去”“身子一闪”“躲开”等动作一气呵成,体现出了曼纽尔斗牛技术的高超以及骨子里的坚强与勇敢。 D . “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你这杂种”“你们这些杂种”,前两者是对狡黠而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后者则是对观众的愤怒的反击与蔑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 B .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 C . 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曼纽尔一次次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从观众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 D . 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3. (3) 小说描写观众朝曼纽尔扔垫子的细节有何用意?
    4. (4) 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文本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 ,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选自《老子》)

    1. (1) 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鸟吾知A其能飞B鱼吾知C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D走者可以为罔游者E可以为纶F飞者G可以为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 .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 . 泮,同“判”,分离之意;累,同“蔂”,土筐,累土,一筐土。 D . 《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 . 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 . 文本二中老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定的毅力,只有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D . 文本二中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为妄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⑵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 (5) 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 4.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④垅:坟墓。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 . 《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 . 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 . 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2. (2) 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 5.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儒家礼乐理想,成语“沂水春风”由“”演变而来。
    3. (3) 在《<论语 >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称赞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长乐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别想啦,老家伙,”他大声说,“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件事儿可干了。这个,还有棒球。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谁都能行。

    1. (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 (2) 上面的语段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请概括这些心理描写的方法。
  • 7.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 ①  , 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 ② 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要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就能更深刻地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 ③  , 诸如三叩九拜之类。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 其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刺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熹在《中庸注》中指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曾国藩有句名言:“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费孝通说:“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使我们自知人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所可及之处。”

    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