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

更新时间:2024-01-23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商周时代的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当时乐舞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西周天子每年正月初一向全国颁布的教学纲要“十有二教”中,第四项就是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乱”。据此可知,商周时期的音乐(   )
    A . 明确宗法等级秩序 B .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 . 是典型的贵族文化 D .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 2.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了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推测商朝(   )
    A . 尚未进入青铜时代 B . 生产力高度发达 C . 农业采取集体劳作 D . 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 3.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最后定型于东汉时期。从土地的测量与计算、粟米折换、体积计算、赋税摊派等问题中,选出246个例题,按解题的方法和应用的范围分为九章,以此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可知,古代数学( )
    A . 是对前代经验的总结 B . 注重实际应用 C . 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 D . 重视试验计算
  • 4.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农民为封君服役3日,连同往返最多半月。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地处安徽、河南交界的陈胜、吴广等900农民北戍渔阳,连同往返,非数月不能济事,成为暴政!据此可知,秦朝灭亡重要因素是(   )
    A . 沿袭宗法分封制 B . 忽视了交通建设 C . 国家治理的滞后 D . 穷兵黩武的政策
  • 5.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使命是(   )
    A . 开辟中西方交通要道 B . 加强与西域商贸往来 C . 积极开拓西方市场 D . 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 6.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汉昭、宣帝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如扬州刺史黄霸,因政绩斐然,受到宣帝称赞,被提拔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据此可知,当时朝廷( )
    A . 开创巡视监察制度 B . 重视调整地方行政制度 C . 注重澄清地方吏治 D . 掌握了地方属官任用权
  • 7.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北魏拓跋理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玮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 . 认同中原文化 B . 巩固政治统治 C . 促进民族交融 D . 推动经济发展
  • 8. (2023高三上·四川月考) 唐代大运河漕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高祖至唐中宗时期,每年漕运粮食一二十万石;第二阶段为唐玄宗年间,岁漕粮二三百万石;第三阶段为唐宪宗以后,漕运日益衰落,岁漕粮多则四十万石,少则十万石。经由大运河的漕粮数量越来越少的原因主要是(   )
    A .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B . 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 C . 社会动荡和地方割据 D . 赋税制度的应时而变
  • 9.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利永远之业。”多数武将照做。后来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自有马多如簇。”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   )
    A .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 . 社会价值取向的质变 C . 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 D .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 10.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据《宋史》记载“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说明宋代(    )
    A . 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 . 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 C . 冗员现象日趋严重 D . 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 11.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熙宁二年九月,政府以各路常平仓、广惠仓所积存的1500万贯石为本钱,向农民发放青苗贷款。每年分两期,即播种和夏秋未熟时贷出,收割后收回,每期取息2至3分。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 . 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 C . 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困境 D . 达到了富国强兵目的
  • 12.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宋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西夏向北宋边境发起进攻。北宋朝野本打算“重拳出击”,一举摧毁西夏政权。然而,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不仅讹了北宋“岁币银十 万两、绢十万匹”,更断送了其攻略西夏的最后希望。这反映出(   )
    A . 北宋的民族政策过于软弱 B . 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 C . 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 D . 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 13. (2024高二下·安庆开学考)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 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 .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 14.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元代,云南设立行省后,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元史•食货》记载,云南行省纳粮曾经达到277719石,远超同期辽阳。四川、陕西等行省。据此可知元代(   )
    A . 南北经济的差距继续扩大 B . 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C . 因地制宜的模式收效明显 D . 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消失
  • 15.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 . 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 . 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 . 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 . 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 16.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939年,辽朝在燕云十六州率先实行科举取士。政府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这一举措旨在(   )
    A . 促进民族交融 B . 扩大统治基础 C . 抑制士族势力 D . 完善选官制度
  • 17.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南宋户部曾就榷场设置解释说:“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据此判断,南宋最初设置榷场的主要目的是(   )
    A . 活跃边疆地区经济 B . 维持宋金边境友好局面 C . 稳定国内和平局势 D . 推动双方经济互通有无
  • 18.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下列属于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的是(   )
    A . 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B . 粮仓的出现 C . 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 D . 曲辕犁的出现
  • 19.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从材料可知,宋朝的“交子”是(     )
    A . 官方推行的最早的纸币 B . 官方铸钱困局下的民间货币 C . 宋印刷业发达的产物 D . 中央对地方控制放松的产物
  • 20.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城“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这一情景反映当时( )
    A .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 B . 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C . 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D . 商帮经营手段灵活
  • 21.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据《元史·食货志》所载元朝中期商税数字,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多数行省一省的商税额,仅落后于江浙、河南行省。这表明(   )
    A . 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 大都的商业职能较强 C . 南北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D . 大都是全国经济中心
  • 22.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为了强化社会道德伦理秩序,从北宋中期起,儒士们纷纷著书立说,如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等。这说明该时期(  )
    A . 空谈义理的风气盛行 B . 科举教材呈现标准化 C . 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 D . 儒士的社会责任感强
  • 23.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宋朝有些画家讲求细致地观察事物,然后力图准确地将它们再现出来。北宋书画鉴赏家郭若虚提出,画鸟类时必须清楚分辨其身体结构,细致到不同脚爪的指节数量都不能出错。这表明,宋朝绘画(  )
    A . 以写实的风格为主 B . 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C . 受格物致知思想影响 D . 绘画风格比较单一
  • 24.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有学者认为:“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该学者重在强调明朝(   )
    A . 推行薄来厚往的贸易政策 B .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 . 注重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D . 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 25.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经过嘉靖、隆庆两代的发展,到了万历早期,内阁权力达到了顶峰,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不仅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且通过内阁推动了史上有名的张居正改革。据此推断明朝内阁(  )
    A . 首辅专权腐败严重 B . 一定程度参与国事决策 C . 六部成其下属机构 D . 成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 26.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 .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 .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 .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 27.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定期回驻京师。通常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 .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 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 . 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 . 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 28.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③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9.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北宋学者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物之盛,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人较高的生活与消费水平。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该历史信息的是(   )
    A . 海外贸易非常的繁荣 B . 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瓷器 C . 实力雄厚的商帮出现 D .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 30. (2023高一上·唐山月考) 宋以前的奴婢,不独立编户,是依附于主家的贱户,“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但宋朝出现了“自今人家佣赁,当明设要契”“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的现象。这一变化缘于(   )
    A . 雇佣与契约关系产生 B . 理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C . 良贱制度已彻底瓦解 D . 经济发展影响身份认同
二、材料分析题(共三个小题,31题9分,32题13分,33题18分,共40分)
  • 31.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 32.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等省。

    ——《隋书·百官志》

    材料二:有田则有租(田租),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有户则有调(纳绢布等)。                                                 ——《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三: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食货志》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三则材料有关隋唐哪些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则材料中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
  • 33. (2023高一上·长春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其次是权力集中。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而针对地方采取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