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春天花团锦cù ▲ ;夏雨热烈、粗犷____(A.guǎng B.kuàng);秋日西风瘦马,冬雪飘然莅临人间。我们在自然中感悟情思,史铁生在秋天与母亲jué ▲ 别,莫怀戚在初春的田野上,用爱与责任化解分歧。泰戈尔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冰心看到在风雨中左右攲____(A.qī B.jī)斜的红莲,联想到了伟大的母爱。
①花团锦cù ▲ ②jué ▲ 别
①粗犷 ▲ (A.guǎng B.kuàng)②攲(A.qī B.jī) ▲ 斜
中华诗文,源远流长,漫步其间,含英咀华,一次洗礼,一次收获:李白重情,初离蜀地,依恋家乡山水,便有“夜发清溪向三峡,①”。杜甫惜谊,乱世江南逢故交,不禁感慨“②,落花时节又逢君”。《论语》传道,“③,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④。”王湾励志,看到日夜交替,不禁吟诵出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积极向上的富有理趣的诗句:⑤,⑥。(《次北固山下》)李益多愁,登上受降城,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耳闻夜风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不禁吟诵出了:“⑦,⑧”这征人的心声。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父亲的病》 C.《藤野先生》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____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绕你!”行者满脸陪笑道:“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你____因是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了观音菩萨收他去,救出我师。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罗刹道:“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行者笑道:“嫂嫂要见____,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
悟空当年①(填一情节)时打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才有了如今的火焰山;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服了②(填人名),使得罗刹女恨悟空入骨,不肯借扇。
文言启蒙
张大春
①那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无意间翻看了书橱里的几本风渍书,纸霉味腐,蛀迹斑斓,字体粗黑肥大,个个都认得,可是通句连行,既不会断读,又不能解意。但仍看了很久,觉得太奇怪了,只好请父亲给说一说。
②那是一套名为《史记菁华录》的书。多年后回想起来,当时捧在手里的,是给父亲翻烂了之后,重新用书面纸装帧过的小册子。父亲接过书去,卷在掌中,念了几句,说:“不懂也是应当。这是《项羽本纪》。”
③这一天晚上他给我说了楚霸王自刎在乌江的故事,却始终没解释书上的文句为什么那么写。我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了:“为什么你看得懂,我看不懂?”
④父亲回答的话,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一个个的人,你都认识;站成一个队伍,你就不认识了。是吧?”他把手里的书往桌上一扔,说:“这个太难,我说个简单一点的。”
⑤接着,他念了几句文言文,先从头到尾念了两遍,又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在将近五十年后,我依旧清楚地记得字句:“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乃学剑,又不成。遂学医。公病,公自医,公卒。”
⑥公,对某人的尊称。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颖悟,聪明。学书,读经典。学剑,练武功。学医,学习医术,给人治病。卒,死了。
⑦他说到“死了”,我就笑了,他立刻说:“懂了?”
⑧那是一个笑话,描述的是一个我觉得非常令人悲伤的人。没有谁知道那人在死前是不是还医死过别的病家,但是能把自己活成个被称为“公”的年纪,应该还是有些本领的,只不过这中间有太多未曾填补的细节。
⑨父亲说:“文言文的难处,是你得自己把那些空隙填上。你背得愈多,那空隙就愈少。不信你背背这个‘公’。”
⑩“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乃学剑,又不成。遂学医。公病,公自医,公卒。”
⑪这是我会背的第一篇文言文,一共九句、二十五字,行文者当然不是要颂扬这个“公”,而是借由一般行状、墓志惯用的体例、语气和腔调来发展嘲讽。那些刻意被省略掉的生活百态、成长细节、学习历程、挫败经验……通通像掉进沙漏的底层一般,只能任由笑罢了的读者追想、补充。你愈是钻进那些不及展现于文本之中的人生,缝缀出也许和自己的经历相仿佛的想象经验,就愈能感受到那笑声之中可能还潜伏着怜悯,埋藏着同情。
⑫从用字的细微处体会:“初”“乃”“又”“遂”领句,让重复的学习有了行文上的变化,可是末三句显然是故意重复的“公”字,却点染出了一个一事无成者此生的荒谬喜感——即使它有个悲剧的结局。九句,每句不超过四个字的叙事,的确到处是事理和实象上的“漏洞”,却有着精严巧妙的章法,读来声调铿锵利落,非常适合朗诵。
(有删改)
一个个的人,你都认识;站成一个队伍,你就不认识了。
他念了几句文言文,先从头到尾念了两遍,又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
【链接材料】大部分的孩子在课堂上学文言文时觉得痛苦,是因为乍看起来,文言语感并不经常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可是,日常生活里也不乏被人们大量使用的成语,这些话俯拾即是,人人可以信手拈来——仅此“俯拾即是”“信手拈来”二语,都是文言;只不过谁也不需要在读过、背过司空图和苏轼的全集后才能使用这两个词语,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已经将文言文自然化约在几千年以来的语体之中了。
让我看着你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时间:某一天
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 | 出现矛盾: ① | 解决矛盾:我的母亲主动提出捐献眼角膜给患者,因为她想一直看着我。 | 事件结局: ② |
原文: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小牟:母亲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小牟在朗读的过程中遗漏了几个字,小山认为,这样一来,与原文的表达效果不同了,你看,
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知识卡片】重音是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某些词或短语进行重读,加以强调。重音常常落在动词、表示程度的副词或者修饰动词的状语上。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昏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名词之美:
色彩之妙:
孔子见罗雀者① , 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 , 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②随小者之戆③ , 而有危亡之败④也。”(《孔子家语》)
【注】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阶:同“借”,凭借。③戆(gàng):愚傻。④败:祸乱,祸害。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
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朱自清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史铁生看着北海的菊花,深深地怀念他逝去的母亲;莫怀戚在田野散步,带着母亲妻儿共同体会生命的美好意义……生活中,一定有那么一片“风景”,走进你的心灵,让你感动,带给你启迪。
请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②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