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 | 1914-1918年 | 减少1500多万户 |
耕地 | 1914-1918年 | 减少2600多万亩 |
荒地 | 1914-1918年 | 增加4900多万亩 |
陆军 | 1914-1918年 | 增加92万多人 |
军费 | 1916-1918 | 增加 5000多万元 |
上表所反映的情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材料洋务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1-1872年 | 1862年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外语学堂(广方言馆);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附设一个翻译馆;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开设福州船政局:1867年李鸿章开设金陵机器制造局。 |
第二阶段1872-1885年 | 1875年计划修造铁甲船。派遣福州船政局的学生留学法国;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一所水师学堂;1881年上海至天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在天津以北铺修了一段长二十里(六英里)的铁路;1882年李鸿章在旅顺开筑一座军港和一所船坞;1883年李鸿章派遣十三名水师学生和四名艺徒赴英国、法国和德国研习造船,十三名学生赴英国学航海。 |
第三阶段1885-1895年 | 1890年张之洞开办大冶铁矿、汉阳铁厂和萍乡煤矿;1893年李鸿章设机器纺织总局;1894年湖北建两家火柴公司、创建湖北缫丝局。 |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开埠前的上海在中国城市中排名仅第12位,人口20来万。而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人口已达200多万,一跃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城市受外来经济、社会及文化冲击,最明显反映是租界的存在——它充当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则是上海又一大群体。据统计,在1910年代的上海,有500 多所新式中小学。文化繁荣与自由的上海成为新型文化人的向往之地。
上海是中国现代新文化的中心,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新思潮、新文化源源不断通过上海传入中国,一大批现代文化机构亦借此应运而生。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业务欣欣向荣,1911-1920年间,总计出书2657种,其中占首位的社会科学类为801种。…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那里可以公开从事宣传活动。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300多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摘编自苏智良、江文君《中共建党与近代上海社会》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材料:19世纪40年代,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在加深民族危机的同时,激化了阶级矛盾。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运动沉中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一章。
19世纪60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
为了挽救清朝统治,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从19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陆军,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依靠军事技术上的变革,无法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发动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人教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请以“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