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寇准(961-1023年),19岁考中进士,初入仕途就显示出才干,在地方理政时,不苛取百姓,以恩信为办事的准则,深得民心。不久,因刚正直谏的品性为宋太宗所器重。后来寇准被任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两度入相。寇准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史书记载,寇准曾因奏事切直,太宗不愿听下去,起身要离开,寇准竟然扯着太宗的龙袍,请皇帝听其陈述。宋太宗曾对左右说:“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征也。”宋代以后出现了以寇准为主角的杨家将系列小说以及涉及寇准的《清官册》和《寇准背靴》等戏曲,并得到广泛传播,使寇准的形象不断丰富和美化
——摘编自胡世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寇准形象》等
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
——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
材料二:郑成功逝世以后,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
——摘编自姜伟星、孙红《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政治策略考证》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天朝大国”以外世界的门窗。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触过程中,也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进程。站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中华民族有识之士和广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封建专制主又统治制度的没落与腐朽,为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与西方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不屈斗争,为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为时代主导意识的观念形态的变化为其演进标志。在我们看来,将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观念形态的变异或发展,看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几个阶梯,从其前后的延续和区别中把握思潮的总趋势可能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彭明、陈教《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
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