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24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 21. (2023九上·苏州期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茶道、中医等处处皆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1. (1) 茶韵悠长

      唐代陆羽煎茶“清汤绿叶,味鲜醇,香扑鼻”。《茶经》中记载“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漉水囊……其格以生铜铸之”。

      ①“香扑鼻”,说明分子在

      ②“火能熟水”说明燃烧(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③“漉水囊”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类似于基本实验中的操作。

    2. (2) 妙手回春

      炉甘石始载于《外丹本草》,主要成分为碳酸锌(ZnCO3)和碱式碳酸锌[Zn2(OH)2CO3],炮制后主要成分为氧化锌(ZnO),可作为外用药使用。

      ①锌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填“常量”或“微量”)元素。锌元素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锌原子的质量为65.38g 
      b.锌的原子序数为30

      c.锌原子核外有四层电子 
      d.锌原子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②氧化锌、碳酸锌、碱式碳酸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药效高低与锌元素的含量相关,含量越高,抑菌活性效果越好。相同质量的三种物质,抑菌效果最好的是

      ③碱式碳酸锌的化学性质与碱式碳酸铜相似,加热后分解为三种氧化物,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2. (2023九上·苏州期中)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制备气体和验证气体性质的装置。

    1. (1)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气流进入导管,应在装置A的处放一团蓬松的棉花。
    2. (2) 稀盐酸和碳酸钙粉末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符号表达式为。实验中发现反应速率过快,可以选用装置B作发生装置,分液漏斗的作用是。将装置B与C连接,观察到乙处燃着的火柴先熄灭,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不可燃,不助燃,
    3. (3) 装置D模拟氢氧焰实验:

      ①关闭止水夹K,通入氢气并点燃。为保证安全,点燃氢气之前应先。将铁丝网放在火焰上灼烧,铁丝网只发红,不熔断。

      ②打开止水夹K,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熔断,则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有关。

  • 23. (2023九上·苏州期中) 二氧化碳的捕集、储存和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1. (1) 工业上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填字母)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气温上升 c.雾霾天气

    2. (2) 自然界的绿色植物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的转化过程称为,海洋中的海水也能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不同,原因是
    3. (3) 二氧化碳的捕集:

      ①物理吸附:可以利用固态吸附剂来分离回收二氧化碳,吸附剂可能具有(填“疏松多孔”或“坚实致密”)的结构。

      ②化学吸收:CaO可以通过如图所示的流程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与释放,反应I的符号表达式为

    4. (4) 二氧化碳的储存:

      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成功投入使用。其原理是将油井开采产生的油气混合物注入高碳分离器,再将分离出的二氧化碳通入压缩机加压和干燥,使其变成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超临界状态。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氧化碳被压缩过程中变化的是

      ②下列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确的是(填字母)。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不同

      b.超临界二氧化碳容易燃烧

      c.超临界二氧化碳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条件改变,状态改变

    5. (5) 二氧化碳的利用:

      二氧化碳和氨气可以生产尿素[CO(NH2)2],其主要流程如下:

      ①“分离”:分离液态空气的过程是(“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合成氨”:合成氮气的符号表达式为,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③ “合成尿素”:利用氨气与二氧化碳反应合成尿素和水。已知二氧化碳和尿素中的碳元素质量相等,则理论上,产生6t尿素可以消耗二氧化碳t。

  • 24. (2023九上·苏州期中) 竹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因其“挺拔修长、外直中通”,常被看作高雅之士的象征。“外直中通”的竹节内的气体是什么?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开展了探究。

    1. (1) I.收集竹内气体
      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置于水槽中,将打孔后的竹节置于水中,按照图A所示方法收集竹节内的气体。预先在瓶内装满水的目的是
    2. (2) Ⅱ.检验气体成分
      步骤①: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满气体的矿泉水瓶,木条持续燃烧一段时间,说明气体中含氧气。

      步骤②:请设计实验验证图B矿泉水瓶内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操作、现象和结论)

    3. (3) Ⅲ.测定氧气含量
      步骤①:将集满气体的矿泉水瓶连接导管构成图C所示装置。若要将瓶内的气体排入集气瓶中,则水从(选填“a”或“b”)导管注入。

      步骤②:将步骤① 中的集满竹内气体的集气瓶组装成如图D所示装置,用电热棒引燃白磷,瓶内充满白烟,白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体积

      量筒内蒸馏水

      量筒内剩余蒸馏水

      450mL

      90mL

      45.5mL

      白磷(P4)与红磷的燃烧产物相同,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结合表内数据,计算竹内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结果保留到0.1%)。

    4. (4) 集气瓶里预先装进的水,在实验中所起到的作用有(填字母)。

      a.加快集气瓶冷却

      b.导管末端形成液封,防气体逸出

      c.缓冲集气瓶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 25. (2023九上·苏州期中)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主火炬以零碳甲醇(CH3OH)作为燃料,成为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惊艳国内外。
    1. (1) I.甲醇的制备

      醇易溶于水,熔点-97.8℃,沸点64.7℃.零碳甲醇是指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制成的甲醇,甲醇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还可以再生成甲醇,实现碳循环。

      甲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2. (2) 加热条件下,二氧化碳与氢气经催化剂作用生成甲醇,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填“分子”或“原子”)的种类不变,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②加热反应后的混合液体可将甲醇与水分离。该过程中,先转化为气态的是

    3. (3) 研究人员使用两种催化剂,探究了影响二氧化碳与氢气制备甲醇反应效果的因素。反应效果可用甲醇的选择性衡量,数值越大反应效果越好,结果如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影响二氧化碳与氢气制备甲醇反应效果的因素有催化剂的种类、。上述因素中对反应效果影响最大的是

    4. (4) Ⅱ.甲醇的应用
      甲醇电池是一种利用甲醇作为燃料的化学电池。电池工作时,甲醇与氧气反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该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
  • 26. (2023九上·苏州期中) 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

    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水蒸汽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示意图如题图-1所示。1800年,尼克尔森利用电解法进行水的分解实验。

    1. (1) 拉瓦锡“枪管实验”涉及的反应符号表达式为,通过该实验,可得出有关水的结论是(填字母)。

      a.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水可以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2. (2) 某兴趣小组也对电解水实验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

      1.水的导电能力很弱,加入少量NaOH、Ca(OH)2、NaCl等物质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2.氯气(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为研究电解水时增强水的导电能力的方法,分别向水中加入少量NaOH、Ca(OH)2、 NaCl,搅拌至充分溶解,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了电解水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①第二组实验中,管a电极附近的溶液变浑浊,原因可能是

      ②结合第三组实验现象分析,要探究水的组成,能否在水中加入NaCl来增强导电性,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 (3) 为研究影响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因素,利用12V直流电源进行了相关实验探究,数据如下:

      编号

      温度

      NaOH溶液浓度

      b管气体体积

      a管气体体积

      电解时间

      A

      20℃

      2%

      20mL

      9.8mL

      54.0s

      B

      20℃

      5%

      20mL

      9.8mL

      36.2s

      C

      30℃

      2%

      20mL

      9.9mL

      X

      D

      30℃

      5%

      20mL

      9.9mL

      35.4s

      ①比较实验A和B,可得到的结论是

      ②分析四组实验数据,实验C的电解时间“X”可能是(填字母)。

      a.32.4   b.35.2   c.50.2   d.55.6

      ③查阅资料发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直流电的电压也能加快电解水的反应速率。在D实验的基础上,若要证明电压增大能加快电解水的反应速率,请利用如图所示的电源设计实验方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