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

更新时间:2024-01-10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 1. (2023七上·昆明期中)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酝酿(niàng)窠巢(kē)应和(hè)风流倜傥(dǎng) B . 骨髓(suǐ)高邈(miǎo)宿儒(rú)人迹罕至(hǎn) C . 蝉蜕(duì)确凿(záo)贮蓄(chú)咄咄逼人(duō) D . 诅咒(zǔ)静谧(mì)菜畦(qí )蔽(yìn)
  • 2. (2023七上·昆明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沐浴   绽开   不求甚解   美不盛收 B . 信服   絮叨   人生鼎沸   恍然大悟 C . 吝啬   搓捻   晰晰沥沥   小心翼翼 D . 娇媚   云霄   截然不同   各得其所
  • 3. (2023七上·昆明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上课铃已经响了很久,但由于刚才的突发事件,教室里人声鼎沸 , 安静不下来。 B . 我上网查作业答案的秘密好像被妈妈发现了,她拿起我桌上的作业本翻来覆去地看。 C . 这次竞赛考了第一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但当老师宣布结果时,还是让我有点喜出望外 D . 她喜欢数学,被选为数学课代表,而我喜欢语文,被选为语文课代表,真是各得其所
  • 4. (2023七上·昆明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老王猜测,眼前这个年轻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B . 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提高服务水平。 C . 秋高气爽的德昌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D . 是否广泛阅读,是提高一个人作文能力的途径之一。
  • 5. (2023七上·昆明期中) 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B . 一切就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睁开了眼。 C . 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D .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 6. (2023七上·昆明期中)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小说集,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是我国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C .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尊君、舍弟、敝人、寒舍、愚见”都属于谦辞。 D .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 7. (2023七上·昆明期中)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学而习之 时:按时 B . 人不知而不   愠:生气,恼怒 C . 五十而知天   命:命令 D . 三军可帅也 夺:抢夺
    2. (2) 下列“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人不知而不愠 B . 学而不思则罔 C . 为人谋而不忠乎 D . 三十而立
    3. (3)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从个人修养角度谈为人的态度。 B . “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每天自我反省,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对品德修养的重视。 C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要当老师就必须“温故”,从而“知新”。 D .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多用语录体。它的主要特点是: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二、诗文默写填空
  • 8. (2023七上·昆明期中) 古诗文默写。
    1. (1) 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2. (2)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3)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句子是:
    4. (4)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句子是:
三、综合性学习
  • 9. (2023七上·昆明期中) 仿照画线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是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四、文言文阅读
  • 10. (2023七上·昆明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1) 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未若柳絮风起 因:

      俄而

      ③孔君平其父  诣:

      ④未孔雀是夫子家禽 闻:

    2. (2) 翻译

      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②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 (3) 甲乙两文中的少年有怎样的共同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少年吗?请举一例。

五、名著阅读
  • 11. (2023七上·昆明期中) 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在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收集图书,二是描绣像。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二十四孝图》;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长辈馈赠和长妈妈搜寻。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阿长、和范爱农。
六、诗歌鉴赏
  • 12. (2023七上·昆明期中) 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1)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 (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现代文阅读
  • 13. (2023七上·昆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原本,他们不该迷路。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

    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着见了点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1. (1) 文中主要写了关于父亲和儿子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⑴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⑵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 (3) 说说文章标题《灯》的含义。

八、写作
  • 14. (2023七上·昆明期中) 人海茫茫,我们会遇见很多人,他们如同繁星闪烁在记忆的夜空,那个住在你心中的人,或许存在于最熟悉的画面里,温暖着简单的生活;或许匆匆一面,却在心中烙印下深刻的印记,即使世事变迁,也久久挥散不去。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是否也存在一个这样的人呢?或许是亲人,或许是朋友,亦或是只有一面之缘,甚至是在先生生活中从未相逢的他(她),但都曾赠予你美好,点缀着平凡的日子。

    请以“住在心里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