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摸底考试...

更新时间:2024-01-23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 , 每小题3分 , 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 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 考古资料显示 , 长江下游地区良诸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增多 , 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 , 呈现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 )
    A . 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B . 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C . 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 D . 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
  • 2. (2024·) 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 , 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 " 书到相报 , 不报 , 追” 等字样 , 称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 "别书相报…… ” , 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 调 。这说明( )
    A . 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 . 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 . 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 . 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 3. (2024·) 《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   )
    A . 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 B . 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 C . 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D . 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 4. (2024·) 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 。这说明唐朝( )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 , 是褒于礼 , 以哭止乐 , 斯慰所怀 。诉词 既款服终 , 言讼请依科断

    《开元判集》[伯2593号] 《朝祥暮歌判》

    柳公绰 , 长庆中为刑部尚书 , 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 , 府上其 狱 , 郎中霎某断以偿死 , 公绰日:"尊殴卑 , 非斗也 。且其子在以妻而 数其母 , 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缘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 , ……以砖击杀 之……(唐太宗)嘉其孝烈 , 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 . 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 . 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 . 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 .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 5. (2024·) 下图呈现的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 。这反映了( )

    A . 统治基础的扩大 B . 崇尚教育的思想 C . 儒家思想是主流 D . 重文抑武之风气
  • 6. (2024·) 清代政治家纪的(1724— 1805年)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强调道德说教甚至因果报应思想 , 对于朝政和官场亦有所揭露和坪击 。这表明了纪的( )
    A . 对传统礼教的反叛 B . 兴利除弊的入世情怀 C .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7. (2024·) 1862年 , 淮军在松江开设了一个随军小兵工厂 , 即松江洋炮局前身 。1863年 , 该厂随军移至 苏州 , 更名为"苏州洋炮局” 。后又因李鸿章迁任两江总督 , 改址至南京 , 扩建为 "金陵机器 局” 。该现象主要体现洋务军事企业的创办( )
    A . 注重维护国防安全 B . 促使清廷将权力下放 C . 缺乏全局统筹规划 D . 受制于政策变化影响
  • 8. (2024·)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 第一次是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的论战 , 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 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 。这三次 思想解放潮流都( )
    A . 以学习西学为核心目的 B . 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 C .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 D . 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 9. (2024·) 抗日战争期间 , 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 在农村推行以"减租” 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 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
    A . 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 . 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C . 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D . 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 10. (2024·) 1983年 , 农村开始出现许多新经济现象 , 如承包大户、雇工、长途贩运、个人购置农机和农副产品加工机具、私人开办工商业、农民外出打工等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 农民择业观念的变化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 . 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D . 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 11. (2024·) 阅读如表内容 , 据此可知( )

    帝国

    秦王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称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 . 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的渊源 B . 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同一性 C . 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D .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特征
  • 12. (2024·) 1309年 ’ 由法王雕力四世支持而就任教皇的克雷芒五世离开罗马 ’ 驻进法国边境小城阿维 尼翁 ’ 此后70年间 ’ 有六任教皇皆驻该地 。六位教皇都是法国人 ’ 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亦占 大多数 。 由此可见 ’ 此时西欧( )
    A . 教皇权威完全丧失 B . 国王权力加强 C . 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 . 民族国家形成
  • 13. (2024·)  " 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一 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 ’ 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 一样 。……在土豆种植国 ’ 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 ’ 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 由此可知 土豆的种植推广( )
    A . 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 . 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 . 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 . 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 14. (2024·) 历史学者钱乘旦指出 ’ "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 ’ 是因为工业化犯了错误 ’ 如果没有这些错误的发生 ’ 社会主义不会出现 ’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应该不会出现” 。这句话( )
    A . 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B . 表明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C . 强调了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D . 阐释了无产阶级诞生的必然因素
  • 15. (2024·) 无论是苏俄内部还是列宁 ’ 他们都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 的退却 ’ 但列宁在具体实践过程 中却产生了不同看法 ’ 他将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列宁认识 的变化( )
    A . 肯定了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B . 指明了苏俄革命发展的方向 C .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 . 适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16. (2024·)  2015年9月 ’ 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这一包括17项可 持续发展目标和 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将推动世界在 15年内实现3个非凡创举——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制气候变化 。这说明( )
    A . 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B . 经济区域集团化方兴未艾 C . 国际力量对比趋于平衡 D . 发展中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 共52分。
  • 17. (20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 ’ 发间左適成渔阳(边境)’ 九百人屯大泽乡 。 陈胜、吴广皆次当 行 ’ 为屯长 。会天大雨 ’ 道不通 ’ 度已失期 。失期 ’ 法皆斩 。(注:秦代 ’ 成边是 一种半军事性 活动 ’ 由百姓轮流完成 ’ 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
    —司马迁《史记 .       陈涉世家》
    材料二 "朝廷征发徭役 ’ 如果你耽搁了 ’ 没去 ’ 那要罚做两副铛甲 。去了 ’ 但迟到了三 到五天 ’ 那要接受一 顿臭骂;迟到了六到十天的 ’ 罚做 一 个盾牌;而迟到超过十天的 ’ 则罚做 一 副铛甲 。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务 ’ 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员到达指定地方 。但如果下大雨 的话 ’ 可以暂停此次徭役征发。”
    —湖北省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      摇律》(陈正宏译)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中有《摇律》一 篇、《成律》一 条 ’ 以及与摇、成有关的律文若干条。”
    —高恒《秦律中的摇、成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 指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 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 么 。
    2. (2) 基于上述材料 , 某研究者得出" 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 的结论 。你是否认同这一观 点? 为什么?
    3. (3) 材料一、三分别属于什么史料? 其史料价值如何?
  • 18. (2024·)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 " 一 边倒” 成为我国对外政 策的基石 ,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 。"一五计划” 期间 , 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 物资因西方一 些国家的" 经济封锁”很难获得 , 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 。此外 , 由于国 内生产关系的变化 , 新兴国营进出 口 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 。1957年4月 , 首届中国出 口 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 , 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 20% 。首届广交会成功创办 , 迅速成为中国出 口 创汇的主渠 道 。 同时 , 也向世界表明新中国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 与一切国家建立 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

     摘编自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面对外开放 , 首先从沿海的广东迈出较大的步子。 谷牧回忆道: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根据本省邻近港澳、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 对外经济交往历史 悠久、祖居于粤的海外华侨和华人为数众多等特点 , 对举办出 口加 工 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 讨论和论证 , 并在领导层中形成了 一 致意见 。1979年4月 , 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 设的工作会议上 , 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 力 , 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 。邓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 , 并 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摘编自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 (1) 根据材料一 , 概括指出广交会创办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
    2. (2) 根据材料二 , 概括广东在对外开放中首先 "迈出较大步子” 的有利条件 。结合所学 , 从对 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 , 指出当时经济特区的主要做法 。
  • 19. (20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下表是近代以来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展与呢起情况表。

    国家

    交通的地位

    基本概况

     

    英国

    近代交通革命与 大不列颠的称雄

    当英国获得"世界运输者” 绰号的时候 ’ 他们也常常骄傲地自称为"世界工 厂” 。19世纪20年代以来 ’ 占世界工业产品一半的英国货中 ’ 又是一半内 销 ’ 一半外销

    德国

    运输技术更新与 德国的跃进

    德国火车头的动力由内燃机代替了蒸汽机 。1866年制成发电机后 ’ 内燃 机车又开始被电气机车取代 。火车动力更新 ’ 也促进了整个运输业发展

     

    美国

    交通先行战略与 美国的致富

    空中运输是20世纪新兴的交通事业 。1903年 ’ 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并试 用飞机 。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 ’ 美国的飞机 工 厂有 24家 ’ 年产 2万余架。 1930年 ’ 飞机工厂扩大为122个航空公司 ’ 航线近25000千米

     

    日本

     

    运输优惠政策与 日本的呢起

    明治政权以其"打破旧有陋习” 和 " 向世界求取知识” 的行动 口 号 ’ 特别优 待那些水陆交通运输的经营者:凡建筑铁道所需的土地 ’ 可以免征其租 税 ’ 造船所需资金 ’ 每年可向政府领取25万元以上的补贴等

     摘编自郭正忠《交通与文明 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围绕"交通革命” 拟定一个论题 ’ 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 确 ’ 持论有据 ’ 论证充分 ’ 表达清晰)

  • 20. (2024·)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时代 , 英国商人组织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东南岸购 买了一 个村落 ,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 个重要的商埠 , 这就是马德拉斯城 。 同时英国人又在孟 加拉一 带建设商站 , 不久又在加尔各答城建造了要塞炮台 。到了17世纪末年 , 英国的东印 度公司常常和印度各地的首长为难 , 印度皇帝才知道西方人的势力不可轻侮 。 当时英国不 但要对付印度的土人 , 而且要对付欧洲的劲敌 , 原来当时法国在印度亦有一 个东印度公司。

    摘编自何烟松《世界历史常识》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之初 , 并不愿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 。进入19世纪后 , 英 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进入新阶段 , 这就要求在印度实行西方教育 , 建立一套适合殖民统治需 要的新教育制度 。20年代 , 公司在给印度总督的公文中表现出希望办西方教育的倾向。 1833年 , 议会通过的印度管理法规定 , 公司教育经费只应用来推广西方教育 。近代教育系 统是以英语为主要教育媒介 , 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 , 印度传统知识 的课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 。近代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印度相当多知识分子的拥护 。 不过 , 这 些人出发点并不相同。

     摘编自林承节《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教育》

    1. (1) 根据材料一 , 概括当时英国在印度殖民活动的特点 。
    2. (2) 根据材料一、二 , 指出 19世纪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新变化 ,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 析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