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8-07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术语输入中国并且流行是在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1906年,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出发,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想,把文学从根本类型上分为“景”与“情”、“客观”与“主观”,这“情”和“主观”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

    在诗学上对浪漫主义进行大规模引进和使用是在五四时期。最先大规模介绍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和思想的应该是《少年中国》一班人,该刊仅诗学研究专号第9期上就专门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泰戈尔和歌德。创造社也是介绍浪漫主义的一支劲旅,在他们的代表性刊物《创造》上还专门刊出了“雪莱纪念号”,他们一班人的创作思想在五四时期基本上是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当然,此期在诗学思想上浪漫主义特征最突出的还是郭沫若,他所坚持的诗学观念以及其代表作《女神》都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典范。在郭沫若比较集中地表达其诗学思想的《三叶集》中,他最推崇的理念就是独创精神,个性张扬,“绝端的自由”,狂暴的反叛以及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远古、神奇、旷大和悠远的向往。

    在整个五四时期,并不仅仅是诗学界表现出非常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他文学门类都有相同的趋势,所以李欧梵先生称整个五四一代作家是“浪漫的一代”。他认为,“对于迎着浪漫主义疾风骤雨而前进的五四青年,爱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作家们是这一倾向的带头人。”

    随着革命文学的蓬勃兴起和左联的成立,表面上看浪漫主义诗学思想似乎逐渐地淡化了,但实际上它是以另一种面目继续存在着,即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与阶级话语显然更有力地影响着人们对“浪漫主义”术语的使用。蒋光慈较早将浪漫主义与革命嫁接在一起。在《革命与罗曼蒂克》一文中,他公开宣称罗曼蒂克的诗人比其他诗人更能领略革命,革命要有理想和热情,所以革命是最罗曼蒂克的。

    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的生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虽然来源于西方,但它与西方的浪漫主义并不相同。西方的浪漫主义是与西方的古典主义文学相对举而提出来的,在文学思想上是对古典主义的理性和秩序的颠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产生并没有一个需要颠覆的像西方一样的古典主义这样的前提,它可以说是从西方横移过来的。这样一种情形,在西方导致的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尖锐冲突,浪漫主义几乎完全与古典主义一一相对;而在中国从根本上来说浪漫主义并不完全必须与中国古典文学规范相冲突,甚至它还可以积极吸纳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和精神。譬如,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可以存在,而闻一多、徐志摩的浪漫主义同样可以存在,由于后者更多地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艺术生命力还显得比前者更加旺盛。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从具体的浪漫主义思想观念上来讲,它同西方浪漫主义一样也比较明确,如张扬个性,主张自由,立足情感的抒发,坚持反抗的精神等,但这些观念的出发点不是在于“理想”,而是在于“现实”;不是在于进行文学的反抗,而是在于进行社会的抗争。这样的特点是源于中国社会的衰落,源于民族自救的必须,基于国富民强的政治要求,来自外族的侮辱和侵略。由于缺乏西方文化的传统和随身携带着中国古老的“文以致用”和“文以载道”的包袱而转向现实的关注。这许多的“中国性”,导致中国的浪漫主义如果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会显得“不够浪漫”,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伪浪漫”,然而,这恰恰正是“中国的浪漫”,只有从西方观念系统来看才会说它是“伪浪漫”。

    (摘编自谢应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的发生及其命运》)

    材料二;

    五四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启蒙现代性所蕴含的矛盾开始分化,其中焦灼愤激的救亡意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五四启蒙思想则很快失去了激动人心的精神魅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也为民族和阶级斗争的浪潮所淹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背景下;一种被称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转向后的创造社、新起的太阳社作家为代表,后来的左联及解放区的部分作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郭沫若、蒋光慈、殷夫等人的作品中,都洋溢着充沛的革命激情。显然这与五四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对情感的偏爱一脉相承,当然,两者也存在重要差异。首先,革命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不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而是必须服从集体要求和政党话语,因而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特点。其次,由于革命浪漫主义强调革命理念的指导作用,这使其产生了强烈的理想化倾向。最后,在文学观念上,革命浪漫主义坚持功利主义的政治工具论,反对审美自律的文学本体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抗拒,除了革命浪漫主义所运用的政治武器之外,还有一些作家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早在20世纪20年代废名那些诗意盎然、有着遗世独立之风的散文化抒情小说中,就透露了以古典田园牧歌的意境抵制现代社会污浊纷扰的消息。后来沈从文的创作将中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田园抒情小说推向了高峰,并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徐向昱《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王国维的《文学小言》引进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景”“情”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 B . 《少年中国》刊物的成员们大规模介绍西方的浪漫主义诗学,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C . 蒋光慈较早将“革命”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他呼吁革命的理想与热情,其作品展现出革命的激情。 D . 革命浪漫主义承继了五四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但二者在抒情基础、文学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2. (2) 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没有大批学者和作家从西方引进浪漫主义文学,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将会是现实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B . 创造社经历过创作方向的转变,但在转向前后,该文学社团的创作思想都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 C . 相比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由于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生命力显得更加旺盛。 D .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被西方学者讥讽为“伪浪漫”,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浪漫”中表现出更多的现实关注与抗争。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二段有关郭沫若的材料能够证明,五四时期的中国诗坛上,浪漫主义诗学的观念和作品都已出现。 B . 材料一第三段引用李欧梵“浪漫的一代”的评语,用以佐证五四时期中国文学普遍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趋势。 C . 材料一第五段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西方的浪漫主义进行比较,突出了二者在生成过程上的不同特点。 D . 材料二列举废名和沈从文的抒情小说创作之例,旨在证明革命浪漫主义并非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唯一流派。
    4. (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产生的条件。
    5. (5) 下面这首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昌哟!

      1919年9、10月间作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个回忆

    巴金

    回忆折磨我。我好像又回到去年春天里了…….

    在上海闸北的宝山路上有我平日称作“家”的地方。然而一个多月来,我就不能够回到那里去了。许多穿制服的人阻拦着我,每一条通到闸北的路都被铁丝网拦住。我冒险地奔走许多次,始终找不着一个机会回到我那个“家”,回到我在一个凄清的夜里分别了的那个“家”。

    我一个人带着一本书离开了微雨中的上海,那时宝山路上只有寂寞和寒冷。等到十多天以后我从南京回来时,就只能够看见闸北的火光了。

    轮船驶进黄浦江的时候,我站在甲板上,我看见黑烟遮满了的北面的天空,我听见大炮隆隆的怒吼和机关枪密放的声音。我冷静地看着黑烟的蔓延,我冷静地听着船上许多乘客的惊叫。我又望着那些江边的高大的建筑物,我又望着外白渡桥上拥挤的行人,我又望着外滩马路上来往的载行李的车辆,我咬紧我的嘴唇,不让它们发出任何的声音,我觉得我的血已经冷了,冷得结冰了。忽然一阵恶毒的憎恨抓住了我,使我的全身颤抖起来,我明明听见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的耳边说:“历史上没有一次血是白流的。”

    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在十六浦码头登了岸。如今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晚上我没有固定的住宿的地方。这样彷徨了几天以后,我才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找到了住处。三月二日的夜晚,得到闸北落在侵略者手里的消息,看见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无数人的绝望的叹息,我又一次被恶毒的憎恨压倒了。我一个人走在冷静的马路上,我也叹息,我也呼吁,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到闸北去了,我同一个朋友从北四川路底绕进去。我们受到了两次的搜查。

    我们的脚踏在闸北的土地上。在我们的面前横着许多烧焦的断木和碎瓦,路已经是不可辨认的了。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我同行的朋友曾经住过的江湾路口的房屋就只剩下光光的一堵墙壁。那个房间内,哪里是床,哪里是桌子,哪里是书架,我都记得很清楚。然而如今我就只看见一片瓦砾……

    我们在废墟中慢慢地走着,我认不出哪里是我曾经进去过的饭馆,哪里是我常常看见的店铺,哪里又是我的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我们踏着瓦砾,有些地方还有热气。我们非常小心,害怕踏着没有爆炸的炸弹。

    “看,这血迹!”朋友埋着头说。在地上瓦砾堆旁边,我看见了一摊黑红色的迹印。人的血!活人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

    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然而活着的时候,他们分明是人,跟我一样的、并且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呀!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走了这许久,我们没有看见一个人影,连日本兵也不见一个!我以为我可以看到我的家了,然而几个日本兵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穿便服的日本人站在路旁用上海话对我们说,前面不许通行。

    失望压倒了我们。但是我们不过是两个徒手的青年,四周又没有别的人,只有一条开始脱毛的死狗躺在我的脚边。

    几天以后我第二次走进了闸北,陪我去的是另一个朋友。这一次我们从虬江路进去。

    我以前很熟习虬江路,如今我居然认不出它是什么地方了。我看不见一间完好的房屋,瓦砾堆接连着瓦砾堆,这样遮住了我的视线。两三部黄包车载了劫余的用具迎面过来。几个乡下女人在我们前面低声叹气。十字路口被沙袋堵塞了,只留下容许一部汽车通过的地方。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这个海军陆战队的小兵毫无原因地叫嚣着,故意威胁、刁难来往的行人。我们受过几次盘查,终于进到里面去了。

    我们走在似乎还有热气的路上,我用憎恨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几个江北人躬着腰在瓦砾堆里挖掘。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几个中年人一路上摇头叹气。“完了,什么都完了!作孽呀!”许多人这样说。于是我回到了我的家。弄堂门关着,我们只得埋着头从隔壁的劫余的墙洞里进去。我看到家里楼下,有人挖了一个大坑,亭子间是我放书的地方,被一个炮弹打破了,不过只毁了几十本书。除了书和家具外,什么东西都给人拿走了……

    “你的书还在,这真是幸事!”那个朋友安慰我说。

    我起初微笑,我很高兴。

    但是后来我和朋友将一本一本的书整理的时候,我忽然带着厌恶对自己说:“我已经被书本累了一生了!” ……

    我的记忆模糊起来,许多影子在我的眼前晃动。日本兵的枪刺……海军陆战队中队长蠢然的笑脸……一对逃难归来的贫家夫妇……一个脱了肉只剩牙齿的头颅……两三次日本兵的严厉的查问……在江湾路上被日本兵打伤腿的两个江北人……未爆炸的二百五十磅的炸弹……以及许多许多……

    1932年春在上海

    1933年5月底在广州改写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回忆折磨我”一句,写出作者难以忘却去年遭遇,暗示下文所写内容对“我”的刺激与震撼之大,同时照应文题。 B . 文章多次写到“憎恨”,有时甚至用“恶毒”来强化这种情感,表明作者面对日本军队的恶行时,内心的愤恨难以自抑。 C . 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两次进入闸北的所见所闻,第一次重点写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第二次重在写人遭受的战争创伤。 D . “我的记忆模糊起来”,是因为“我”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四段连用多个“我”,用“我”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日军进攻闸北造成的影响,让文章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 B .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在鲜明的对比中写出了上海闸北遭到日军轰炸后的悲凉景象。 C . 文中描述侵略者的“骄傲”“得意”“英勇”等三个词语,与《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伟绩”“武功”等词的用法相同,都是反语。 D .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片段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对“回上海途中”“一进闸北”“二进闸北”进行描写,结构清晰明了。
    3. (3) 第二次走进闸北,“我”的情感随着所见所闻而起伏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4. (4) 文章写了作者战争中的经历,在情节叙述上并不复杂,但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厉王虐,国人王。都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瘦赋,朦诵,百工 ,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

    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有删改)

    材料二:

    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荣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某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 , 王流于彘。

    (选自《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有删改)

    【注】①兴:体现。②宣王:厉王之子。③卑:衰微。④享:献贡。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停顿处序号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川壅而溃①伤②人必多③民亦如之④是⑤故为川者决之⑥使导⑦为民者宣之使言

      A . ②③④⑥ B . ②③⑤⑥ C . ①③④⑦ D . ①③⑤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谤,文中指公开批评、指责或议论别人的过失,与《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中的“谤”意义不同。 B . 列士,文中指天子的属官,地位低于大夫,有时亦作“烈士”,此处与《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意义不同。 C . 谏,文中指臣子用言语规劝君主改正错误,一般指直言规劝,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其实,“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也含有“直言规劝”的意思。 D . 骤,文中是“多次”的意思,与“暴风骤雨”的“骤”“骤然”的“骤”的含义均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引出邵公苦谏的缘由。 B . 为了谏厉王弭谤,邵公给为政者展现了一幅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景象。从公卿列士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而后经天子斟酌,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C . 文章结尾部分“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愤怒、反抗、暴动,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七个字,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深的思考。 D . 本文以记事为重点,邵公所谏之言,句句精警,前后都是比喻。深刻的历史教训,昭示古往今来的当政者,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②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5. (5) 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王流于彘”的结局,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哪些道理或启发?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搓,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搓”运用借代手法,点明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 . 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 . 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己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 . 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2. (2) 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两次泛游赤壁,《赤壁赋》中用“”两句交代了第一次游玩赤壁的具体时间。
    2. (2) 用典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陆游《书愤》中的“”就运用了檀道济的典故。
    3. (3) 即将到来的2024年是龙年,2024年《故宫日历》就选用了93件故宫馆藏龙文物的图片作为插图。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诗文多有出现,比如:“”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在新年阅读的第一本书,便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以前很少阅读国外的书籍,即便是经典名著,因为书中人物的名字不仅特别长而且读来十分拗口。

    《月亮与六便士》是早期毛姆的作品,讲述了证券公司职员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某天突然放弃原有生活,独自奔赴远方,用画笔重绘自己纯粹而又绚烂的生命历程。书中一个直击现实的问题: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埋头追逐那解决温饱的六便士?多数人的选择无疑是维持生计的六便士。尽管也有部分人选择前者,但能够坚持下来的人(①)。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倔强的逆行者,他与世界(②),只与自己的灵魂惺惺相惜。此书留给人们的,是“月亮”和“六便士”这两种(③)的意象。前者,是纯而又纯的象征;后者,是流于世俗的忙碌和平淡。正如作家刘瑜那句精彩而传神的评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我忽然想起,在我很小的时候读过的弗罗斯特的那首《未选择的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在面临“月亮”和“六便士”的选择时,不知会不会有同样的感受呢?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旅途是一段自我完善和圆融的过程。或许每个人都面临过“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们不妨停下来,想一下这是不是心中期盼的路。如果是自己心中期盼的路,那么就请坚持走下去,哪怕其中会有种种艰难坎坷;如果不是自己心中期盼的路那么就潇洒告别吧,不论路途有多少美丽风光。

    1. (1) 第二段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
    2. (2)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下列各句中的逗号和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表达效果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B . 歌声停了,屋里顿时安静下来。 C .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D .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4. (4) 下面是应填入第四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请调整语序填入其中,并根据需要添加关联词语,使表达通顺连贯。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意。

      他的选择不是心中所想 并不是他眼里的幸福 他肯定会后悔 他选择了脚下的六便士会有种种幸福

    5. (5) 有人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如果是,请坚持,哪怕其中会有雨雪风霜;如果不是,那就潇洒告别吧,不论路途有多少鸟语花香”,请简要分析改后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好在哪里。
四、写作题(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

    ——中央领导人

    材料二:8月1日,河北隆尧县霸王营村村干部在接到泄洪通知后,将大部分村民转移,留下了一支由四五十人组成的抗洪抢险队伍。这支队伍几年前就组建起来了,每年都会进行抗洪演练。村干部带领和号召队伍连夜用一袋袋水泥,搭设脚手架,墩成了一道长长的拦水墙,保住了村庄,保住了村民的财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