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19)选必二高中历史高二下学期第四单元 村落、...

更新时间:2024-03-15 浏览次数: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2024高二下·重庆市月考) 安徽省有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是( )
    A . 绩溪 B . 宏村 C . 西递 D . 北村
  • 2. 13-14世纪,依托全线拓通的陆、海丝绸之路,世界各地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的人南来北往、东行西游,最终汇聚在元代城市。马可·波罗曾评价某一城市是“天城”,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城中有商贾甚众,颇富足,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这座城市是( )
    A . 开封 B . 大都 C . 杭州 D . 广州
  • 3. 北魏隋唐时期,大量的镇都设在要冲之区,设险防守。这说明这些镇的主要功能是(   )
    A . 经济功能 B . 军事功能 C . 文化功能 D . 政治功能
  • 4. 石库门是形成于19世纪中期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英语“Roof”转化),多采用仪门样式门楼,大门两侧立柱风格多样,弄口有牌楼。该民居(   )
    A . 改善了民众的居住条件 B . 契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C . 融汇了中西民居的特点 D . 体现了质朴实用的风格
  • 5. 下列左图为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下右图为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印第安人的圆形房屋,导致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差异的因素有(   )

    ①经济形态不同②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③自然环境不同④国家政权实力和影响力不同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下 表为近代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制定的部分法律。表格所反映的结论信息最恰当的是( )

    时间

    法律名称

    时间

    法律名称

    1843年

    《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

    1876年

    《河流防污法》

    1956 年

    《大气清洁法》

    1973年

    《水法》

    1855年

    《有害物质去除法》

    1926年

    《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

    1963年

    《水资源法》

    1974年

    《污染控制法》

    A . 英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加剧了环境污染 B . 英国人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C . 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D . 英国在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
  • 7. 下图为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对趋势判断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③各国城市化均衡发展    ④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伦敦百货公司、连锁商店大量涌现,运动俱乐部、剧院、音乐厅也日益增多,各式各样的展览会目不暇接,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 贫富差距缩小 B . 城市化水平提高 C . 垄断组织快速发展 D . 奢侈之风盛行
  • 9. 读下表,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有(   )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简表

    指标

    2000年

    2012年

    燃气普及率(%)

    44.6

    93.2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0.3

    32.9

    污水处理率(%)

    34.3

    87.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3.7

    12.3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②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③城市化的推进                                ④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0. 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
    A . 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B .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 . 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D . 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 11. 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近代科技出现在上海与重庆的时间表(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A . 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后,最早应用在上海 B . 中国引进的西方技术都是实用性技术 C . 中国近代化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 D . 中国工业革命吸收了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12. 据调查,1986年上海市日平均流动人口为183.4万人,占上海市总人口的25. 1% ;广州市 总人口中,几乎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外来流动人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交通工具的日益进步 B . 农村生产力发展受阻 C . 沿海城市的逐步开放 D . 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
  • 13. 晚清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   单位:万(余)

     

    1860年

    1890年

    上海

    23

    100

    汉口

    20

    80

    天津

    19

    32

    出现上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村经济的萎缩 B . 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C . 近代工业的发展 D . 政府实施了移民政策
  • 14. 下图为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统计图。这反映了英国(   )

    A .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B . 优先发展大中城市 C .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D . 率先实现了城市化
  • 15. 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 . 城市化进程推动 B . 工业化水平提高 C . 国际市场的扩大 D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为何营建东都?

    材料一  604年,隋炀帝下《营东京诏》,敕令营建东都洛阳。

    材料二  任何优势都并非永久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关中地区作为“根本之地”的优势面临着挑战:其一是邻近西北游牧民族,极易受到北方民族的攻击;其二是随着统治集团的庞大,为了支撑朝廷日常支出以及皇族、贵族、百官的物质需求,仅凭八百里秦川自身的物产已经无法满足,而关东地区漕粮与其他物  又面临着运输困难,尤其黄河河道三门峡段“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十七八”。于是东汉都城东移至洛阳。此后经魏晋至北魏时期,历时数百年,均以洛阳为都。隋唐两代虽立都长安,但又均在洛阳另设东都。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分析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85—1714年,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拥有760个市场城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种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000人口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

    ——摘编自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新探》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