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认识世界和把握自己
②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关系密切
③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④哲学源于生活并真实地反映生活
①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国革命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钥匙
③与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强调认识世界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为世界无产阶级服务的
①体现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
③是我国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选择
④表明实现经济发展需要突破客观因素制约
①意识的内容完全复制当时社会生活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的结果
③意识的形式可以由人们主动创造
④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情感需求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②要把握事物的多样联系,积极建立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③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
④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局部,使每个排放者完成自己的目标
②既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善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用综合的思想方式认识事物,统筹考虑实现最佳效果
④要坚持系统优化方法,使各要素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①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
④后出现的事物才是真正的新事物
①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转化
②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③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③勇于直面矛盾,从经济发展普遍性中认识特殊性
④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坚持抓重点、抓关键
①强化实践观点,主动行动以创造多样化联系
②坚持系统观念,集中力量精准解决主要矛盾
③遵循生态规律,统筹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
④重视理念先行,发挥意识的直接现实性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调研中能获得比书本更可靠的知识
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开展体验式调研才能追求和发展真理
④这种高级的理性认识对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①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绝对的
③真理中包含着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因素
④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某地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在草原上散养鸡,鸡吃草籽、昆虫等,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以后,可以让牛羊改吃农田秸秆,这样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能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秸秆在田间焚烧带来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合材料,运用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养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近年来,信息消费不知不觉中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找路、“觅食”、购物、交友、学习、旅游……带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玩转地球。但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时,颈椎病就找上门了。据清华大学力学专家分析,在人们低头时,前屈极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状态)只能是45°,前屈幅度达到30°,就会影响到颈椎;长期处于极度前屈的异常稳定状态,则会对颈椎造成伤害。因此,“低头族”患颈椎病的概率极大。
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仅会诱发颈椎问题、视力问题,甚至可能“玩物丧志”,因此有人认为手机的使用是弊大于利的。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有关知识分析,你如何看待手机的利与弊?
海水稻耐盐碱水平较高,抗淹的本领也高,是很好的种子资源。
1986年,广东湛江的农业科学家陈日胜最先发现了一种可以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并把这种水稻的种子收下进行繁育。经过多年种植和反复的科学实验,人们对海水稻的特性有了进一步了解,但产量较低、口感略差仍是瓶颈。2012年,袁隆平院士组建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始耐盐碱水稻的选育研究,从2012年至2022年,耐盐碱的“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十多个省份,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海水稻的探索历程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023年9月21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1周年的日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三十年来,按照中央明确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前两步任务,即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全面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任务目标。31年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逐步实现了从搭载一人到多人升空,从舱内作业到太空行走,从短期遨游到中期驻留的历史性跨越。在载人航天工程而立之年,我国将建成三舱构型的空间站,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研究、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