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静海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8-07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一上·静海月考)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舸争流(gě)    精髓(suí)     沧茫     寥廓 B . 脂膏(zhǐ) 蹩脚(bié) 腊烛 惦量 C . 执拗(niù) 檄文(xí) 青衿 讪讪 D . 樊笼(fán)        孱头(chàn)   礼上往来  忸怩
  • 2. (2023高一上·静海月考)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而耻学于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 学于余                    句读之不知 C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不拘于时
  • 3. (2023高一上·静海月考)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 . 蟹六跪而二螯
  • 4. (2023高一上·静海月考) 下列组合中,全部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或师焉,或不焉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A . ①②③④⑥ B . ①③④⑤⑥ C . ②③④⑤⑥ D . ③④⑤⑥⑦
  • 5. (2023高一上·静海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 而学于师

    A .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 . 圣人也亦远矣 C . 食埃土,饮黄泉 D . 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6. (2023高一上·滨海期中) 某同学在学习成语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写下了以下几个结论。以下文常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青衫”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出自《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诗人,字乐天,曾倡导过“新乐府运动”。 B . “羽扇纶巾”,形容态度从容,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为宋代文学家,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 “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D . “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用来指年轻人,出自《沁园春·长沙》。作者为毛泽东,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 7. (2023高一上·静海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治学(节选)

    【魏】徐干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曚未知。譬如宝在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 , 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 , 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注,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

    注:【亹亹】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备:具备 B . 视衮龙之文         文:花纹,彩色交错 C . 故君子心不苟愿     苟:随便 D . 务于物名           务:事务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譬如宝在于玄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 教以六德           作《师说》以贻之 C . 志者,学之师也     蚓无爪牙之利 D . 故君子必择师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 (3)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B .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C .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D .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 B . 只有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一样,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 C . 作者认为,学习是君子能够成德立行的原因。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 D . 作者认为,自古至今确立志向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
二、解答题。
三、诗词鉴赏
  • 10. (2023高一上·静海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诗人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 . 开头两句写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由黑夜到白天,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 . “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甚至颓放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 . 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2. (2) 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3.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方法规律提炼题)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 11. (2023高一上·静海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常守山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 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提,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 , 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提。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

    这个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最让人高看一眼”点明了常守山在常家人眼中的印象。 B . 小说在描述常守山拍抖音、挖竹笋一事时,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衬托了常守山开拓创新的一面。 C . 木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沉浮,原来可作山区守秋之用,后来只当玩具用,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 D . “无用之用”“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等语言描写,与“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的描述形成了对比。
    2. (2) 文中画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常守山的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信息筛选概括题)
五、作文:
  • 12. (2023高一上·静海月考) 《劝学》是两千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150字的议论段。(关节环节考核题)
  • 13. (2023高一上·静海月考)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些不如意或许会让我们失去动力,甚至让整个人生都变得暗淡。但,也可能让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或记叙你的经历,或发表你的观点。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