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实验 | 乙醇的作用 |
A | DNA粗提取与鉴定 | 溶解DNA,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 |
B | 菊花的组织培养 | 工作台、手部、外植体的消毒 |
C | 绿叶中的色素的提取 | 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
D |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 洗去浮色 |
注:胃复春是一种主治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用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果实性状 | 亲本组合 | F2表现型及比例 |
着生方向 | 下垂×直立 | 下垂:直立=3:1 |
颜色 | 绿色×紫色 | 绿色:中间色︰紫色=9:3:4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2结果表明miR-485-5p,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综合上述研究,说明MCF7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人体在胎儿期和出生后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分别是。形成这种差异是基因的结果。
①野生型小鼠②BCL基因敲除小鼠③BCL基因过表达小鼠④检测α珠蛋白含量⑤检测β珠蛋白含量⑥检测γ珠蛋白含量
成功转化后,检测出含F1~F4的受体细胞有绿色荧光,含F5的受体细胞无荧光。继续向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雌激素,含F1~F3受体细胞不再有荧光,而含F4的受体细胞仍有荧光。据此推测,BCL蛋白结合位点位于(用字母表示)。
实验材料:BAPTA(是一种Ca2+螯合剂,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 “笼锁钙”(是一种缓冲液,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强紫外线不影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
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实验结果:先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之后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第二组:先向突触小体注射足量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实验结果:。
第三组:(写出实验过程及结果)。
调控植物细胞活性氧产生机制的新发现,能量代谢本质上是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在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叶绿体内氧化还原稳态的维持对叶绿体行使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在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会有活性氧产生,活性氧可以调控细胞代谢,并与细胞凋亡有关。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m(M基因突变为m基因),在受到长时间连续光照时,植株会出现因细胞凋亡而引起的叶片黄斑等表型。M基因编码叶绿体中催化脂肪酸合成的M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m中M酶活性下降,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为探究M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的原因,研究人员以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筛选不表现细胞凋亡,但仍保留m基因的突变株。通过对所获一系列突变体的详细解析,发现叶绿体中pMDH酶、线粒体中mMDH酶和线粒体内膜复合物I(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等均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由此揭示出一条活性氧产生的新途径(如图):A酸作为叶绿体中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物质,从叶绿体经细胞质基质进入到线粒体中,在mMDH酶的作用下产生NADH([H])和B酸,NADH被氧化会产生活性氧。活性氧超过一定水平后引发细胞凋亡。
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从拟南芥突变体m入手,揭示出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存在着一条A酸-B酸循环途径。对A酸-B酸循环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探索植物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生长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①确定相应蛋白的细胞定位和功能②用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③鉴定相关基因④筛选保留m基因但不表现凋亡的突变株
图中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①F1中SC自交,F2中:AA:Aa=1:1,无aa类型的个体,理由是基因型为的精子花粉管不能伸长,无法完成受精。
②写出F1中SC自交的遗传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