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构建了涵盖所有领域的理论体系
③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④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肯定了人类具有穿越到神灵世界的能力
③无视了物质的决定性 ④说明人类意识具有不受限制的创造能力
①做到了使客观实际符合主观要求
②坚持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③遵循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促进作用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②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③矛盾双方相互排斥,没有斗争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①不敢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③不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不懂得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
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
③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④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①正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就会推动社会发展
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过程中实现的
①算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算法和算力的矛盾运动,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③数据理论的创新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这种全新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②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的独特方式
③实现价值需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卓越的才能
①事物具体联系的变化会导致事物价值的变化
②联系的多样性取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③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联系
④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取决于主体的需要
①诗歌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非纯粹“自然”的反映
②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能够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③诗歌与作者的个人体验有关,其创作不具有实践共性
④优秀诗歌背后的生活深度能使人提升审视生活的能力
①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③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
④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做到不忘本来、古为今用
①创造了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条件②开辟了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新通道
③促进不同文化在商贸往来中融为一体④成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范本
①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
②不同劳模独特个性的集中体现
③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新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经济社会既有“发展的速度”,又有“民生的温度”。结合材料并运用矛盾的同一性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讲好革命文物的故事,增强革命文化的吸引力,需要不断挖掘革命文化资源,不断创新。西柏坡纪念馆工作人员通过打快板儿等形式,生动、通俗易懂地向游客介绍西柏坡的光辉革命历史;南京江宁区推出了红色地标打卡行动,邀请群众参观红色地标,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的红色熔炉里锤炼初心;不少地方针对不同人群推出“菜单化服务”,培养志愿讲解员;随着技术的革新,多地还通过网上博物馆,让观众随时随地参观游览。通过多媒体情景展示,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当年情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各地是如何创新推广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