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昌实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思想政治1...

更新时间:2024-04-07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她(    )

    ①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构建了涵盖所有领域的理论体系

    ③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④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19世纪欧洲一些神灵研究者声称自己具有让人返老还童、改形换貌、招魂降神以及点石成金等超意识能力。对这些“超意识能力”评价正确的是(    )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肯定了人类具有穿越到神灵世界的能力

    ③无视了物质的决定性      ④说明人类意识具有不受限制的创造能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家校联动,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足、有力的保障。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概念、内容和方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   )

    ①做到了使客观实际符合主观要求

    ②坚持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③遵循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促进作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4. (2024高二下·红塔期末) 地为粮之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针对一些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突破耕地红线,“非农化”“非粮化”突出的现象,习总书记提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构筑起保障国家安全的牢固防线。由此可见(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②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③矛盾双方相互排斥,没有斗争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5.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漫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蛋得……》(图)讽刺了一些人想问题、做事情(    )

    ①不敢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③不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不懂得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2022 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7.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我国流传下来了数量丰富的历史典籍,其中有以编年体著称的《春秋》,有以国别体传世的《战国策》,还有开创纪传体传统的《史记》等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    )

    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

    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

    ③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④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2020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修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出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确保“爱国者治港”的选举制度日臻完善,开启了由乱到治、由治转兴的新发展时期.这表明(   )

    ①正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就会推动社会发展

    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过程中实现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9.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当下,算力已是继热力、电力之后,新的关键生产力。数字经济时代有三个最核心的要素:数据、算力、算法。其中,数据是新的生产资料,算力是新的生产力,而算法是新的生产关系。因此,在算力革命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说明(   )

    ①算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算法和算力的矛盾运动,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③数据理论的创新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这种全新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0.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黄旭华院士“以身许国,誓干惊天动地事;潜心科研,甘做隐姓埋名人”,六十多年如一日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心竭力奉献。其“深潜人生”说明(    )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②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的独特方式

    ③实现价值需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卓越的才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近两年,随着国际国内粮价的大幅上涨,加之农业补贴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涨。一些地方的农民充分利用撂荒地、盐碱地、丘陵山区坡地、废弃的宅基地种植适宜的粮食作物,利用科技合理规划把“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变为丰产田,把“望天田”变为高产田,甚至把屋前屋后的“方寸田”变为增产田。这种现象表明( )

    ①事物具体联系的变化会导致事物价值的变化

    ②联系的多样性取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③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联系

    ④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取决于主体的需要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2.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中国学者表示,格丽克的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她将个人体验转化为诗歌艺术,换句话说,她的诗歌极具私人性,却又备受公众喜爱。但另一方面,这种私人性绝非传记,而是以轻盈之笔向下挖掘日常生活的深度。材料表明(   )

    ①诗歌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非纯粹“自然”的反映

    ②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能够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③诗歌与作者的个人体验有关,其创作不具有实践共性

    ④优秀诗歌背后的生活深度能使人提升审视生活的能力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3.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典籍里的中国》深度挖掘蕴含在典籍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将戏剧美学融入电视创作,以戏剧形态展现典籍魅力,以人物故事展示典籍价值,精准找到能让当代人和古人内心贴近的共振点。这表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   )

    ①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③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

    ④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做到不忘本来、古为今用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4.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2000多年前,驼队穿越苍茫大漠,走出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中欧班列开通十年来,似“钢铁驼队”满载货物横跨东西,实现了“海丝”“陆丝”的无缝连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寒冬”里,中欧班列更化身为“救命通道”,把饱含深情厚谊的紧缺抗疫物资输送到沿线各国,为世界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中欧班列(   )

    ①创造了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条件②开辟了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新通道

    ③促进不同文化在商贸往来中融为一体④成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范本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知识工人”邓建军、“白衣圣人”吴登云,再到新时代的“走钢丝的高空医生”陈国信、“金牌焊工”高凤林……一大批建设者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续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篇章。劳模精神是(   )

    ①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

    ②不同劳模独特个性的集中体现

    ③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6. (2023高二上·金牛月考) 宁夏“文化大篷车”在农村采风,在农村演出,请农民“审稿”,演出时间、地点由农民定,送戏下乡三十九载,流动演出2万余场次,行程百万千米,被誉为“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由此可见,“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在于(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 17.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铁路是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铁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交通运输非常落后,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七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迎来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十三五”期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4.63万公里,其中高铁达3.79万公里。当今的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从“绿皮车”到“子弹头”,中国铁路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四通八达的铁路,不断满足着中国人民的出行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铁路系统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电子客票、移动支付等手段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体验。铁路网不仅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极大带动了沿线的物流货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动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从“出行困难”到“说走就走”,中国铁路的发展也折射了中国经济社会“民生温度”。

    新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经济社会既有“发展的速度”,又有“民生的温度”。结合材料并运用矛盾的同一性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 18. (2024高二上·玉溪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

  • 19.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1. (1)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
    2. (2) “两个务必”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3. (3) 人生是一个不断“赶考”的过程。就青年如何在人生考试中交出合格答卷提出两点看法。
  • 20. (2023高二上·武昌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讲好革命文物的故事,增强革命文化的吸引力,需要不断挖掘革命文化资源,不断创新。西柏坡纪念馆工作人员通过打快板儿等形式,生动、通俗易懂地向游客介绍西柏坡的光辉革命历史;南京江宁区推出了红色地标打卡行动,邀请群众参观红色地标,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的红色熔炉里锤炼初心;不少地方针对不同人群推出“菜单化服务”,培养志愿讲解员;随着技术的革新,多地还通过网上博物馆,让观众随时随地参观游览。通过多媒体情景展示,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当年情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各地是如何创新推广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