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①人们的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②铁制工具得到推广但水利事业没有较大发展
③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①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②立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发生变化的最大实际
③在历史经验智慧的学习运用中提升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
④以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来引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
①变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③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要素,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④促进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①有利于直接减少企业融资成本
②旨在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调节的作用
③意在保持资金流动性合理充裕
④提高了相关金融机构信贷能力
②我国允许、鼓励数据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③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④我国数据要素潜力释放,为经济发展赋能
①是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
②是新型的全民性民主
③确保了人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④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载体
①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形式
②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执政
③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职能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
①坚持党的领导,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高度自治权有效行使
③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④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适应
①党和政府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
②坚持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保证
③国家切实履行专政职能保障实现人民民主
④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
②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类对于同位素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属性建立新的联系
②科学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合成两种自然物
③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复杂
①剔除真理中的谬误,才能推动认识发展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
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人为的
②应该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③整体处于主导的地位,统率着部分
④要善于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③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
①价值选择深受立场、需要等因素影响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④价值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发展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 2012年的16.98 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 万亿元,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蛟龙”潜海、“双龙”探极、“嫦娥”揽月、“北斗”组网,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然而,我国当前制造业短板依然突出: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还较为突出;部分核心装备、器件和材料等关键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先进制造业的产值贡献不够明显,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强;“高能耗、低能效”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随着“逆全球化”思潮崛起以及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的推进,制造业外迁呈现扩大态势,制造业出口面临双重挤压。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当前我国应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丰富的法制理论和实践探索,矢志不渝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定力与活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国体、政体。 |
改革开放时期 | 制定修改了宪法、选举法等重要法律,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1982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写进宪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发生历史性变革。 |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可以保持定力和活力的原因。
立法法再次修改,法治中国进程再提速。
材料一 党中央高度重视立法法修改工作。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并原则同意关于立法法修正草案有关问题的请示和汇报,为立法法修改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于 2022 年初启动立法法修改工作,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认真研究,提出立法法修正草案;2022年10月、12月立法法修正草案分别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会议审议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材料二 本次立法法修改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包括:
☆将现行立法法第四条修改为:立法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在现行立法法第五条中增加一款规定: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明确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程序和工作机制;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权限和程序;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对存在合宪性、合法性问题,规定了处理的主体和程序。
…… (1)立法法修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不断升级的过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的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促使供给更充分地满足升级的需求、需求更高效地引领供给升级,形成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相互匹配、动态平衡的局面。
我们当前面临的突出压力之一就是需求收缩,只有通过扩大内需,促进供需平衡,才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针对我国中长期扩大内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