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质量 ②体积 ③密度 ④温度
选项 | 1 | 2 | 3 | 4 |
A. | 动物 | 无脊椎动物 | 节肢动物 | 昆虫 |
B. | 地球 | 地幔 | 地壳 | 地核 |
C. | 液化 | 汽化 | 蒸发 | 沸腾 |
D. | 纲 | 科 | 目 | 种 |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选项 | 现象 | 结论 |
A. | 图甲:红墨水在水中快速扩散 | 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
B. | 图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
C. | 图丙:铅笔在篮球表面由a向b移动,笔尖先消失 | 地球是一个球体 |
D. | 图丁:将两块木板拉开,直至贴在木板上的纸断裂 | 板块张裂会引发地震 |
甲 乙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图戊
①救援时要持续向鲸泼凉海水(如图乙所示),防止鲸体温上升。海水凉是因为海水的大,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升温慢。
②若鲸死在滩涂上,细菌会分解鲸尸中的上皮组织、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产生可燃性气体,其在体内积累可能会引发爆炸。
图甲 图乙 图丙
组别 | 翅身长度/厘米 | 翅尾长度/厘米 | 翅身负重 | 竹蜻蜓下落的时间 |
① | 4 | 4 | 0 | t1 |
② | 4 | 5 | 0 | t2 |
③ | 5 | 4 | 0 | t3 |
④ | 4 | 5 | 一枚回形针 | t4 |
⑤ | 4 | 5 | 两枚回形针 | t5 |
满混有少量红墨水的冷水,用带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密封锥形瓶口,将锥形瓶浸没在水温可设定的加热水壶中。设置初始温度为40℃,待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用记号笔在液面位置作标记。实验过程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记录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到标记处的距离。
图甲 图乙 图丙
温度/℃ | 40 | 42 | 44 | 46 | 48 | 50 |
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毫米 | 0 | 6 | 11.5 | 17.5 | 24 | 30 |
分析数据,可以得出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温度/℃ | 40 | 43 | 45 | 46 | 47 | 49 |
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毫米 | 0 | 22 | 37 | 43.5 | 52 | 72 |
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建立假设】液面上升的高度可能与细管的粗细有关。
【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假设,他们将半径分别为r、和的细玻璃管立于水中,观察到水位上升的情况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①取10片无菌载玻片,均匀涂抹上等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种细菌)的菌悬液;②待干燥后,向9片载玻片上分别滴加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酒精,另外1片上滴加相同体积的无菌蒸馏水;③10分钟后,测各载玻片上的活菌量。测得的活菌量计作n , 其中无菌蒸馏水实验组的活菌量计作n0;④重复实验3次。
【数据处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计算相应的 , 并取平均值。以的平均值来表示酒精的杀菌效果,数据处理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气球内,迅速扎紧气球,气球快速鼓起。
【实验2】:如图乙所示,在小试管内滴入适量酒精,试管口紧套一个气球,将其放入热水中,气球快速鼓起。
①用天平测“浮石”的质量:调节天平的平衡时,若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应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移。如果实验操作正确,称量过程中,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丙所示,那么“浮石”的质量为克。
②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60毫升的水,将绑有细线的“浮石”用细铁丝压入水中,浸没足够长的时间,水面到达的刻度显示为68毫升。
③用天平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为40.5克。
④将“浮石”从量筒中取出,擦干“浮石”的表面,将其放入步骤③的烧杯中,测得“浮石”和烧杯的总质量为54.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