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第1~6题为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第7、8题为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
-
-
A . 音调
B . 音色
C . 响度
D . 音质
-
A . 路边的树木
B . 路边的房屋
C . 公共汽车
D . 地面
-
4.
(2023八上·铜仁月考)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数不胜数,如“霜降有霜,米谷满仓”,此谚语中霜的形成是下列哪一种物态变化( )
A . 液化
B . 凝华
C . 凝固
D . 液化
-
A . 月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C . 在岸上看到水里的鱼比它的实际位置低一些
D . 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
A .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
B . 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响度大
C . 冬天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汽化所形成
D .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原理制成的
-
A . 由丙图可知,冰的熔点是0℃
B . 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14℃
C . 由丙图可知,冰熔化的时间为10min
D . 冰完全熔化成水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
A . 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 . 10s~30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5m/s
C . 甲的运动速度为10 m/s
D . 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 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
-
10.
(2023八上·铜仁月考)
为响应国家号召,城市建设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这些都可以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入耳处”)减弱噪声的污染。
-
11.
(2023八上·铜仁月考)
如图所示,B'是人眼在A处透过水面看见的河底一白色鹅卵石的虚像,这虚像是由光的
形成的.若水位下降,则我们所看到的鹅卵石的虚像位置将
(选填“上升”“下降”“不变”)。
-
12.
(2023八上·铜仁月考)
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橘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橘子树喷水。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橘子却没有被冻伤。这是因为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
(选填“吸热”“放热”),使橘子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而被冻伤。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
-
-
15.
(2023八上·铜仁月考)
如图所示,已知由同一光源S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A和另一条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B,试画出光源S的位置。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
16.
(2023八上·铜仁月考)
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55.22%。近视眼给我们的学习和和生活都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坐在后排看不清黑板,不得不佩戴近视眼镜,在运动时要摘下眼镜,喝热汤时会使眼镜模糊看不清等,通过查询资料可知,近视眼镜的镜片是由凹透镜制成的。通过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
凹透镜对光有(选填“会聚”“发散”)作用。
-
(2)
在冬天时,教室内外温度相差较大,戴眼镜的同学经常有进出教室时眼镜变模糊的现象,请你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解释一下,眼镜片变模糊的原因是什么?
-
17.
(2023八上·铜仁月考)
升华和蒸发:蒸发是只从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方式,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问题,是一些动能较大的分子挣脱周围液体分子的引力而逃逸出来成为气态的现象。升华也是只从固体表面进行,也是一些动能较大的分子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逃逸出来成为气态的现象。蒸发和升华都不要求在确定的温度下进行,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蒸发和升华的过程都要吸收热量(分别称为汽化热和升华热),但如果外界不能供给热量,蒸发和升华都仍然能够进行,同时引起本身的温度下降。液体和固体如果分别放在密闭的容器内,蒸发和升华产生的蒸气达到饱和以后,宏观上的蒸发和升华都要停止,而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中,即分别处于液气两相的平衡与固气两相的平衡状态。
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
-
五、实验与科学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
18.
(2023八上·铜仁月考)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同时开始加热等质量的水,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并同时开始记录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
-
(1)
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
(2)
实验中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情形如图丙,可判断这是水(选填“沸腾前”“沸腾时”)的现象;
-
(3)
图丁是两组同学分别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信息可知当地气压标准大气压;由图象还可以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
(4)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在八年级上册科学之旅中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图戊所示: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图戊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烧瓶中的水会再次沸腾,请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
-
-
(2)
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反射,小明还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以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
①如图4-15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选填“EF”“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重合,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4-16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
(3)
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选填“照亮玻璃板”“照亮木块”);
-
(4)
爱照镜子小红发现,当甲能通过平面镜看到乙的眼睛时,乙就一定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甲的眼睛,小红的依据是。
-
20.
(2023八上·铜仁月考)
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扎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特点:
-
(1)
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选填(“实像”“虚像”)。
-
(2)
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____。
A . 三角形光斑
B . 圆形光斑
C . 烛焰的正立像
D . 烛焰的倒立像
-
(3)
将蜡烛逐渐靠近小孔时,则人眼看到的塑料薄膜上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
(4)
请根据本实验探究过程分析,晴天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
六、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个小题,20题8分,21题8分,共16分。解答时需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计算公式及过程,若只写出计算结果将不得分)
-
21.
(2023八上·铜仁月考)
国庆长假期间,爷爷带着小孙子驾车到贵阳北站,然后乘高铁去成都看大熊猫。9:1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的交通标志牌(如图甲),此时爷爷让小孙子查询12306网站查询列车G3582的时刻表(如图乙)已知贵阳北站到成都东站的距离约为630km。求:
-
(1)
交通标志牌上“贵阳北站30km”表示什么意思?
-
(2)
按照交通标志牌的限速规定,他们最快达到贵阳北站的时间是多少h?。
-
(3)
列车G3582从贵阳北站到成都东站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
22.
(2023八上·铜仁月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指纹识别
目前超声波指纹识别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加密。超声波指纹识别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具有穿透材料的能力,且随材料的不同产生大小不同的回波(超声波到达材质不同的物体的表面时,被吸收、穿透与反射的程度不同)。因此,利用皮肤与空气对声波阻抗的差异,就可以区分指纹“峰”和“谷”所在的位置。其工作过程就和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类似,是靠特定频率的信号反射来探知指纹的纹路和表面皮肤的深浅,并据此绘制出指纹的“高低起伏”特征进行识别,仅凭一张指纹的平面图是无法蒙混过关的,安全系数大大增加。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所使用的超声波频率范围为105 Hz~109 Hz,能量被控制在对人体无损的程度。
-
(1)
频率高于Hz的声叫做超声波,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4s后收到回声信号,则海底深度多少m?
-
(2)
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声波传递 (选填“信息”“能量”)工作的。
-
(3)
放大手指局部,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发出的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波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36ms.0.30ms、0.36ms.0.26ms。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1 ms=0.001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