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云梯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2-27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 1. (2023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大部分形声字可根据声旁推测读音,如粗(guǎng)、狭(yì)、人迹(hǎn)至。 B . 应注意一字多音的现象,如附(hè)、黄(yùn)、(cēn)差不齐。 C . 注意因音近或形似造成的误写,如“慷慨”不能写成“慷概”,“纯粹”不能写成“纯悴”。 D . 注意成语字形的误写,如“神彩奕奕”应为“神采奕奕”,“惊慌失错”应为“惊慌失措”。
  • 2. (2023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的这段话选自某同学的作文练笔,其中加点词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的同桌是一个全能选手。他对待学习积极进取,见异思迁 , 获得了同学的好评。在班会上,他激情澎湃的演讲使大家随声附和地鼓掌响应。正如班主任预料的那样,上次他的才艺表演精彩绝伦,让班主任喜出望外。他彬彬有礼,与人交往,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用敬称,两种称呼绝不混为一谈

    A . 见异思迁 B . 随声附和 C . 喜出望外 D . 混为一谈
  • 3. (2023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的这段话选自某同学的阅读笔记,其中表述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是沈从文先生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②因为21岁就走出湘西,远赴北京,所以湘西一直让他魂牵梦萦。③通过阅读《鸭窠围的夜》一文,让我体验到了人性深处的力量。④整本书如同一首深沉奇丽的乐曲。

    A . B . C . D .
  • 4. (2023七上·湖南月考) 9月23日,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举行。下面语段摘自开幕式的新闻报道,其中一些语句被抽离出来,请你将它们重新排序填写在横线上,你认为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亚运火炬熊熊燃烧,钱江潮涌滚滚向前。它们将共同见证,____,见证____,也必将见证____。

    ①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用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增进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②亚洲体育健儿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激励下奋勇拼搏的身姿。

    ③中国与亚洲宾朋一道携手写就“爱达未来”的和美诗篇。

    A . ①②③ B . ③①② C . ①③② D . ②③①
  • 5. (2023七上·湖南月考)  古诗文默写

    古诗文中有着“我们重要的心灵营养”。那些深情豪迈、隽永蕴藉的诗句,总在不经意间丰富我们的生命感受,启发我们的人生思考。好友远离,我们会借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来表达不舍与牵挂;秋叶飘零,我们会学刘禹锡抛却伤感,高歌《秋词》(其一)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展豪情;“ ,山入潼关不解平”,在诗词中我们拥有了谭嗣同在《潼关》中彰显的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序交替,光阴无情,我们却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汲取了积极乐观的力量;在被别人误解时,默念《论语》中的“?”心胸会更豁达;比赛失利,低吟《论语》里的“三军可夺帅也, ”,内心便更坚定;浮躁不安时,吟诵《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心灵趋向纯粹。

  • 6. (2023七上·湖南月考) 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活动。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搞笑漫画

    108

    54%

    科幻小说

    60

    30%

    时文杂志

    20

    10%

    文学名著

    12

    6%

    1. (1) 下面是一份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请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数据,写出你的发现。
    2. (2) 为了开展好此次活动,请为此拟一条宣传标语。
    3. (3) 有同学准备以“名人读书故事”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以下故事中全都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

      ①韦编三绝   ②焚书坑儒   ③悬梁刺股   ④囊萤映雪   ⑤高山流水   ⑥凿壁偷光

      A . ①②③ B . ③④⑥ C . ②③⑤ D . ④⑤⑥
二、阅读与理解(共44分)
  • 7. (2023七上·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 . “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 . 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 . 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2. (2) 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 8. (2023七上·湖南月考)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行,静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趋于奢矣。见乡人嗤其朴陋 , 见雇工则颐指气使 , 此即日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 , 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朴陋:粗俗鄙陋。②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非宁静无以远       慢则不能励精 

      此即趋于奢矣       此即日于傲矣

    2. (2) 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修身      余前年所废弛 B . 夫君子行     尔与诸弟戒 C . 淫慢不能励精    见乡人嗤其朴陋 D . 意与去      此即趋于奢矣
    3. (3) 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

      一 经 焦 躁 则 心 绪 少 佳 办 事 不 能 妥 善

    4. (4)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5. (5) 【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 9. (2023七上·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漫谈古代的书信

    ①现在大家把“书信”当作一个复合词来用,而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信”指使者,即传达信件之人。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请母亲谢绝县令派来的媒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诗句中的“信”,指的就是来说媒的使者。“信”的这一意义,常见于汉魏六朝的文献,不能误解为后来兴起的“书信”。但在《晋书》内,“书”和“信”已经结合成词,唐人诗亦多见“书信”,而且有了单以“信”指函札、信件的用法。如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中“莫道药门书信少,胜飞犹得到衡阳”等句,便以“书信”连词。可见“信”的函礼之义虽系后起,但时间并不很晚。而以“书”指信件的古义,一直沿用至今。写“恶书奉悉”,作为“收到来信”的文言,是很常见的。

    ②书信重在实用,以陈述为主,论事、抒情,写景等,无所不宜。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传统。《文心雕龙》中说:“详总书体,本在尽言。所以做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释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可见写信贵在敞开怀抱,尽所欲言。古代许多流传众口的名篇,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纯交书》,直抒己见,发泄愤悒之情,全都酬畅淋漓,毫无掩饰,不愧为显示的声之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③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像上下款的称呼,因人而异;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有许多习用语:抬头、空格等,也有通行的行款。

    ④书信大致可以分为给长辈的、给平辈的、给晚辈的三种。上款写受信人,下款写作书人,中间叙正文,三种书信均同,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却都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信人。《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太史公,官名;牛马走,是司马迁自谦之辞;再拜,表示行礼;足下,为对任少卿的敬辞。这种先署已名的格式,直到近代仍有人沿用,不过不像先写受信人上款得那样普遍。

    ⑤给长辈写信,上款当然不具名,旧时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后面还得有数词和领起正文的习用语,如对父亲,一般上款都写“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末尾写“敬请福安”和“男某某叩禀”的下款。以给老师写信为倒,上款“大人”下的敬词,多用“座下”“道席”等。正文之前,可以“敬惟”领头,表示问候。下面接写正文,叙述事情,就是一种常见的格式。朋友之间通信,或称仁兄,或称先生,视关系亲疏而定。称呼下面的敬辞,一般用“阔下”“执事”等。“足下”,在战国时多以称君主,后来成为书信中的普通敬辞,习惯用于比较亲近或年轻的朋友。给晚辈子侄写信,比较随便,往往子开头直呼其名,书“某儿见字”,末尾问好与否,也不一定。若致函后进或世交晚辈,则与一般朋友通信无大区别。

    ⑥古人书信中的杰作佳篇不胜枚举,它们之所以被答为“书信艺术”,除了文情俱胜之外,乃因为它们是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结晶。中国的古人用雅致的毛笔,磨墨展纸,笔画飞舞,或娟秀,或端方,或俊逸,那当然堪称“艺术”,特别是出自名家笔下的信。可惜那些信的真迹大都已不存于世,例如桀鹜不羁的李白,也曾无可奈何地写过两封求援的信,然而现在只能在《古文观止》之类的书中读到了。

    ⑦书信,作为众生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在当今与后世还会流传下去,邮政部门绝无关门或失业之虞,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它恐怕将成绝响。艺术书信已面临严重的现代危机,今后再不可能出现古代那种尺牍小品的大师了。

    (选自《古代礼制风俗漫谈·四》,有删改)

    1. (1)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是信件:“信”是使者,即传达信件之人。但在《晋书》中,“书”和“信”已经结合成词,唐人诗亦多见“书信”。 B . 上款写受信人,下款写作书人,中间叙正文,为明清以来的常见书信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却都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信人。 C . 给长辈写信,上款不具名,后面还得有敬辞和领起正文的习用语。如给父亲写信,上款可用“大人”“座下”“敬惟”。 D . 古人书信中的杰作佳篇不胜枚举,它们除了文情俱胜之外,也因为它们是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结晶,被誉为“书信艺术”。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古代的书信为说明对象,按逻辑顺序介绍了“书信”的相关知识。 B . 第①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书”“信”含义的演变。 C . 第②段运用引用和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书信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 D . 第⑤段加点词“一般”表示绝大多数时候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10. (2023七上·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进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已,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中庸》中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宁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悉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还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感,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辩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1.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本文从“为什么要‘慎独””和“”两方面论述了“”的中心论点。

    2. (2) 下面的论据不适合论证“慎独”的一项是(        )
      A .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 B . 一个中学生骑车上学,却不杀小心撞坏了一辆宝马车,车主并不知情,这位中学生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原处等待车主。 C . 一个轿夫雨后穿新鞋抬轿,刚开始专拣干处走,生怕湿了新鞋。后来一不小心脚踏泥水,弄脏了新鞋,就再也无论干湿,随便落脚。 D . 元代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道旁有梨树,众人竞相摘吃,只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说,兵荒马乱,梨树无主,摘吃无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3. (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③④⑤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述了“慎独”的重要意义。 B . 第④段中,为了论证观点,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C . 第⑧段举王顺友的例子,论证了“‘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的分论点。 D .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论证严密
  • 11. (2023七上·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十一号楼的猫

    ①我们十一号楼三层的楼道里养着一只流浪猫。说是流浪猫,早就没有了流浪猫的样子。是一只米黄色的长毛猫,眼睛微微透着绿,洗过澡也梳过毛,毛色油亮有色泽。它常常蹲在三层电梯口的小厅堂,端正地坐着,优雅地看着电梯里的人,仿佛知道我们是来看它的一样。旁边的墙边放着猫粮盆和水盆,还有几个小玩具。

    ②多数时候,它只是看你一眼,有时也会跟着你走入电梯。进来后就跟所有乘电梯的人一样,乖乖等着。到了一楼,它在人们的脚步间左拐右拐地穿插着走出居民楼,往楼下社区院子里的树下一躺,晒着太阳睡半天。天色晚了,就再跟着上楼的人一起回去。我住的这幢楼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它的存在,看到它走进来了,就帮它按一下“3”。三楼的门一开,它就不急不慢走出去,重新在电梯口小厅堂坐下。

    ③有一次我深夜加完班,一个人抱着一堆东西,从北区的工作室穿过漆黑的花园,走回南区的家。半路被蚊子叮了一腿的包,边跺脚边走,走到楼下的时候,脚震得又麻又疼。我用下巴很卖力地点开电梯开关,前脚刚进去,后脚它就跟进来了。我盯着它,它盯着我,我只好用额头顶了我自己的楼层,又用下巴按了它要下的楼层。等搞定之后,原本一路走回来的沮丧感消失不见,我一个人在电梯里笑得前仰后合。它出去的时候,在靠近我的腿边翘着尾巴蹭了一下。大半夜,我和一只猫同乘了电梯,还为它按了按钮,这太喜剧了。

    ④听楼下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说,它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电闪雷鸣中逃进楼里来的。当时它毛都掉得斑秃,眼睛全被眼屎糊住,身上还有伤,走路一跛一跛的。三楼住着的刘奶奶撞见它,心生怜悯,就把它抱回家,收养了它。为了照顾好这只猫,刘奶奶甚至多次缺席了最爱的广场舞。它渐渐地恢复了体力,脱胎换骨,变成一只美貌的家猫。但它大约是流浪太久,不习惯被禁锢在小小的屋子中,成日趴在窗口喵喵呜呜地叫,刘奶奶就又把它放出去了。

    ⑤可自打那以后,它似乎把三层当成了坚实的后盾,在外面野几天就回来,回到三层就安静蹲在那里等着。慢慢地,整个三层的人都习惯了,没事就来放点儿吃的、喝的,有时候甚至还有猫玩具。它也越来越把这儿当成家,从半个月一回到几天一回、一天一回,比上班下班的白领还准时。

    ⑥很快,整幢楼都知道了它的存在,渐渐地,它从三层的猫变成了十一号楼的猫。我经常看见同楼的住户跟别人说,这是我们楼的猫,一会儿就回去了。别人问保安,怎么总能见到那只猫?保安头也不抬地说,噢,那是十一号楼的猫,出来溜达溜达。听得我差点儿当场笑出来。那只黄毛碧眼的猫咪突然间变成我们的流动标签,让一些事情变得格外有意思起来。

    ⑦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一进家门就一惊一乍地说:“你们邻居还真热情啊。这‘远亲不如近邻’,在你家我算是见识到了。”她很疑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全楼的人好像都是认识的,出个门回个家在电梯里见到了,还点个头示个意。她说:“这场面,我除了小时候住我爸的纺织厂家属大院的时候领略过,真是多年不见啊。我刚才提着一堆东西上电梯,被超过三个人问要不要帮忙。”我就带她去参观那只猫,她不可置信地反复问我,它真的会坐电梯?它就住在三层?它几岁了?……

    ⑧因了猫的到来,十一号楼的人原本互相陌生,现在都变成了猫的主人;也因了它的到来,大家仿佛都成了别人生命的依靠,变得坚强而乐观起来。刘奶奶作为这只猫的原始救命恩人,也很欢喜。她跟我们说,孙子知道她养了一只这么有灵性的猫,一到假期就住过来看它。原本搭救了一只猫,结果还让宝贝孙子成了常客,简直就是节日大酬宾。说话间喜气洋洋,仿佛不是她给了它新生,倒是它带动了她的幸福生活。

    ⑨这只猫自己大概永远都不会明白,它变成了所有人的精神亮点。人们喂饱它,还喂饱自己的心。

    1. (1) 本学期你学会了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并学做摘录。通览全文,请你从第⑧段中摘录出最能体现“十一号楼的猫”特点的一个短语,再从第③⑤两段中摘录出能具体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摘出2句即可)。
    2. (2)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多种品味语言的方法,读下面语句,联系品味语言的思路,品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它常常蹲在三层电梯口的小厅堂,端正地坐着,优雅地看着电梯里的人,仿佛知道我们是来看它的一样。

      ②当时它毛都掉得斑秃 , 眼睛全被眼屎住,身上还有伤,走路一跛一跛的。(品加点字)

    3. (3) 本文主要写“十一号楼的猫”,第⑦段却写朋友来家做客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4. (4) 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常通过猫表达丰富的情感。本文最后一段说:“人们喂饱它,还喂饱自己的心。”说的是人们在照顾这只流浪猫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很多,联系全文说说作者都得到了什么?
  • 12. (2023七上·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片段,完成各题。

    【文段一】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绕你!”行者满脸陪笑道:“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你令郎因是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了观音菩萨收他去,救出我师。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

    【文段二】三藏叫:“通打开来看看。”卷卷俱是白纸。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行者早已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贿赂)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

    1. (1) 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面两个片段都出自《西游记》,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B . 文段一中孙悟空为了扑灭火焰山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但之前因红孩儿与铁扇公主结怨,三调芭蕉扇而不得,最终在托塔天王等人的帮助下才夺得芭蕉扇,越过火焰山。 C . 文段二所述事件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经历的最后一难,经此之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 D . 《西游记》通过讲述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求取真经的故事,告诉人们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
    2. (2) 言为心声,言如其人,语言描写往往可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以上文段一、二中的语言描写,在唐僧、孙悟空和罗刹三个人物中任选两个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三、写作(50分)
  • 13. (2023七上·湖南月考) 作文:对于鲁迅来说,百草园中的玩耍,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田间小路上的散步,是一缕芬芳……进入初中以来,你是否也遇见了这样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          , 我遇见的一缕芬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补足文题;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