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院上镇中心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27分)
  • 1. (2023九上·莱西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 曙光       惬意        吹毛求疵           毕恭毕敬 B . 翡翠       翱游        如坐针毡           见异思迁 C . 颓唐       克制        铤而走险           望眼欲川 D . 脉搏       和煦        淹淹一息           络绎不绝
  • 2. (2023九上·莱西月考)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chán) 渎(xiè) 偻(gōu) 进 (pìng) B . 夷 (bǐ)          脚(luǒ)    褴(lǚ)         拮 (jū) C . 骗 (kuàng)   停(zhì)     刀(pō)        婷 (pīng) D . 喃 (ní) 冠(miǎn) 星宿(xiù) 噪(guō)
  • 3. (2023九上·莱西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季羡林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 是世人敬仰的“学界泰斗” B .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C . 日本妄图通过“购岛”等卑劣手段窃取我神圣领土,真是痴心妄想 D .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见贤思齐 , 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进步。
  • 4. (2023九上·莱西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我们必须提高安全意识,以防止火灾、偷窃等不再发生。 B . 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C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举世瞩目的成就。 D . 印尼这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20亿元以上。
  • 5. (2023九上·莱西月考)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用“桑梓”指代家乡。 B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 C . 词又称“长短句”,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在宋代达到全盛时期。 D . 雨果和莫泊桑均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代表作分别有《羊脂球》和《悲惨世界》。
  • 6. (2023九上·莱西月考) 古诗文默写.
    1. (1)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 (2)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3. (3) 在《醉翁亭记》中表明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是“。”
    4. (4) 江淹《别赋》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样是写离别的伤感,李商隐的“。”(《无题》)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留白手法来抒发惆怅。
  • 7. (2023九上·莱西月考) 按要求回答问题。
    1. (1) 观察下面有关机构公布的国民阅读指标数据,写出自己的发现。

    2. (2) 写出三个有关读书的比喻句,使之构成排比。
    3. (3) “花儿需要阳光的陪伴,才显娇艳;鱼儿需要水的陪伴,才能生存;人生需要阅读的习惯,才能幸福。”请仿照这个句子的画线部分,再写一句话,号召更多的人来读书。
二、阅读(43分)
  • 8. (2023九上·莱西月考)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中的“惯”字表明诗人将“游离”“别家”当作一种生活常态。 B . 第二句中说他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做客他乡,毫无悲切之感。 C . 第三句中“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D . 第四句中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醒来时斜月相迎,顿感舒畅。
  • 9. (2023九上·莱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 , 风尘何处期?

    【注释】①故关:故乡。②少孤:从小就成了孤儿。③相向:相对。④风尘:纷乱的世境,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1. (1) 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自然地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B . 颔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色调和谐,与首联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晚春送别图。 C . “多难识君迟”,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D . 本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2. (2) 从全诗看,尾联的“掩泪空相向”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3. (3)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它出自哪个故事情节?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4. (4)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是谁?他是因为什么被赶出学校的?
  • 10. (2023九上·莱西月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奋斗成就伟大梦想。实践充分证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多的根本力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日前,从全国总工会获悉:2021年全国五一表彰大会使用新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版奖章设计主题为“时代先锋”,根据“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设计而成,授予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者。

    【材料二】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训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近日,中央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家长直言,早该加强了:有老师说,这下子有了“尚方宝剑”;还有其他网友称,当下全民战“疫”的特殊时期,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劳“疫”结合,切实如需。

    【材料三】

    与德智体美相比,劳动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一直低迷,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以至于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现实中,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干,怕浪费学习时间;一些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成“摆设”,经常被占用,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劳动实践课程开设不足,比如:家政、手工、饲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养服务等;社会也无法全面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实践需求。

    (原文有改动)

    1. (1) 选出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 新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设计的理解为“时代先锋”,授予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者。 B . 中央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家长、老师们和其他网友认为,当下全民被“疫”的特殊时期,不宜进行劳动教育。 C .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学校、家庭、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D . 现实中,不少家长,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干,不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也怕孩子累着。
    2. (2) 结合材料,简要说说劳动教育如何走出低迷的境地?
  • 11. (2023九上·莱西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 (1) 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 (2) 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渐弯的扁担→

    3. (3) 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 (4)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5) “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作文(50分)
  • 12. (2023九上·莱西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的过程会给我们留下许多印记,这些印记成为一盏盏照亮我们心路的灯。在这一盏盏灯上,标着一个个符号:立志、责任、坚韧、勤奋、创造、磨砺、关爱、探究……你的成长经历中,有哪一盏灯最为明亮? 

    请以“点亮     这盏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