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28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yuán(源  原)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 , 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bèi(背 悖),就是为此。( )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态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 (1) 请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正确、工整、美观地抄写下来。

    2. (2) 请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一唱众( )    ②意( )

    3. (3) 请根据拼音选择正确汉字填写在横线上。

      ①yuán(源  原)头    ②并行不bèi(背 悖)

    4. (4) 根据上下文,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括号里应该填写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 2. 下面的诗歌均可和乐而唱,有的是“众人的智慧”,有的是“一人的机锋”,请你按要求将其补充完整。
    1.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君子好逑。(《关雎》)
    2. (2) ,若出其中;,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 (3)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借典故塑造出一位征战沙场,策马弯弓的英雄形象的两句是:
    4. (4)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山水“重岩叠嶂”“沿溯阻绝”,张养浩笔下的潼关山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阅读(45分)
  • 3.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本文许多词语沿用至今,但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请参照示例再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两个词语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示例:鲜美:新鲜美好。

    2. (2) 以下关于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的小溪、桃花林,山洞等均是为桃花源的出现作层层的渲染铺垫。 B .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都是缘自本文的成语。 C . 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了他们对渔人的不信任。 D . 渔人“遂迷”和刘子骥“规往”,给桃源罩上了似真而幻的神秘色彩。
    3. (3) 有人说,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社会风气等方面展示了一个人人向往的桃花源;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还有更多的美,比如它的神秘,它的封闭等等。假如按吸引力排序,你认为在陶渊明心中排第一位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相关内容阐释你的理由。
  • 4.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樵者山行遇鹿

    纪昀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 , 辗转内避,渐不容成,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 , 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注】①故:同“固”,本来。②嵌空:深陷的样子。缭曲:曲折缭绕。③窦:孔穴。④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

    1. (1) 下面给选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B . 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C . 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D . 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2.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3. (3) 本文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上语文教材蒲松龄的《狼》一文,其中的屠户与本文中“樵者”带给你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言与美言

    叶春雷

    ①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实在耐人寻味。

    ②从古至今,我们一向非常重视“信”,由此衍生出许多成语俗语,譬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譬如“一诺千金”。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也是反对“美言”,追求“信”,与老子的观点一致。

    ③可以说,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诚信的言论,一定是质朴的,直接的,简单的,不需要那么多包装,不需要那么多技巧,不需要那么多修饰。这倒和一句西方的谚语“真理总是赤裸裸的”相合。

    ④但是,我国也是一个非常讲究“美言”的国度,孔子不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诗,显然是为了增加语言的美感。特别是在外交场合,外交官总会引经据典,以增加自己语言的美感。

    ⑤同时,在语言表达方面,尽量避免直言不讳,也是增加语言美感的必要手段。譬如秦晋崤之战后,战败的秦国统帅孟明被晋军释放,回家前他对晋国统帅说:“若从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如果我国君主遵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来拜谢晋君的恩赐。”这话说得自然非常漂亮,但是,其实质意思是,假如我们能被我国国君赦免,那么三年后,我们一定会来晋国报仇,一雪战败的耻辱。

    ⑥我们说话常常注重语言的修辞技巧,讲究“美言”。这自然使人变得文雅,礼貌,能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很多责备意味的话,也因此消减了锋芒,不至于刺伤对方,这都是“美言”的意义所在。所以言辞尽量做到委婉、含蓄、柔和,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是“美言”的最大价值。

    ⑦但是,事物往往还有另一方面。过分注重“美言”,也会造成不良后果,那就是善掩饰,好虚言,言不由衷。老子说“美言不信”,指的就是这个方面。过分强调“美言”会使大家都不愿意讲真话。只要把话讲漂亮就行了,只要大家听了舒服就行了。至于这话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真实的内容,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了。

    ⑧崇信“美言”的传统,让人变得复杂,机巧,多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即使是这“三分话”,也尽量说得圆滑,模棱两可、漂亮,不要指设实质内容。虽然许多人也相信“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很少对人进“忠言”,因为“忠言”不是“美言”,“忠言”有时很刺耳,容易得罪人。

    ⑨所以,在过分注重“美言”的文化传统下,我们也要重新思考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训诫了。提升“信言”的地位,也显得刻不容缓。自然,我们应该继承“美言”的传统,说话尽量做到委婉含蓄,不伤人,但是,不能只讲空话、漂亮话、谄媚的话、言不符实的话,而应该多讲讲真话、信实的话、质朴有内容的话,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话,特别是,要敢于讲出自己不同于众人的话,自己独特的见解,哪怕是带有批评性质且可能会引起大家不满的话,只要深思熟虑,就应该大胆表达出来。

    ⑩我相信,“信”和“美言”,其实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但前提是,“美言”必须以“信”为基础。言语中一旦剥离了诚信的内核,那么话无论说得多么漂亮,也不过是一个空壳,除了玩弄辞藻之外,就什么意义也没有了。

    1. (1) 请从文章第④~⑧段找出至少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 (2) 文章第⑦和第⑨段中加点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3. (3) 作者认为“信言”与“美言”可以是怎样的关系?请以下面任意一篇文章为例进行阐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 《曹刿论战》 《出师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日葵 

    刘梅花

    ①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②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传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我们转,那么饱满。

    ③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别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我也催着让爹快些刺坑。

    ④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明亮的,青灰的,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化肥,在地里撒了一层,像落了霜。让水随便冲好啦,怎么冲,肥水都在自家的田里。

    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⑥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⑧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⑨我爹坐在田埂上吸烟。他把烟渣子揉碎了,卷在报纸裁成的纸条里,卷好了,慢慢吸着,好像很香甜。一口一口,吐出淡蓝色的烟雾。他看着一地碎金子一样的花,满眼的舒畅,回头说:“丫头,这葵花开美咧!”

    ⑩我汗流满面地打权枝。叶腋下偷偷伸出来好多枝,顶着拳头大的花盘,也企图开个花。这些都要摘掉,不能要。顺便看脚下杂草,不顺眼的,一脚踢飞。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啖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我家还有一只大肚子的羊,也在田埂上吃葵花叶子。我故意把叶子扔在它的脑门上,它甩甩脑袋,不看我,急着挑挑拣拣地搜寻着细嫩的叶子吃。这是一种境界,它的眼里只有草,没有我。

    ⑪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⑫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⑬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

    ⑭花谢是开花的盛事。

    ⑮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⑯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⑰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⑱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⑲一个初冬的清晨,我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那种萧萧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⑳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㉑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1. (1) 文中“我”的成长与向日葵的变化紧密联系,请完成下面表格,梳理文章内容。

      向日葵

      开花前

      盛开时

      花谢后

      “我”的劳动

      打枝杈、喂牲口

      割花盘

      “我”的心情

      期盼

    2. (2) 请从下面两组句子中,任选一组作赏析。

      ①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②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

    3. (3) “喧嚣”一词和声音相关,意思为“声音杂乱;不清静,喧嚷”,但是第⑫段中作者却说“鸟不鸣,花却喧嚣”,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4. (4) 第⑰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5. (5) 你认为作者通过向日葵意在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 7.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你们一定不会相信,像这样毫无次序又是时时间断的工作会造出一个整齐的网。可是事实确实如此,造好的辐与辐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而且形成一个很完整的圆。不同的蜘蛛网的辐的数目也不同,角蛛的网有二十一根辐,条纹蜘蛛有三十二根,而丝光蛛有四十二根。这种数目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但是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你可以根据蛛网上的辐条数目来判定这是哪种蜘蛛的网。

    想想看,我们中间谁能做到这一点:不用仪器,不经过练习,而能随手把一个圆等分?但是蜘蛛可以,尽管它身上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脚踩在软软的丝垫上,那些垫还随风飘荡,摇曳不定,它居然能够不加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它的工作看上去杂乱无序,完全不合乎几何学的原理,但它能从不规则的工作中得出有规则的成果来。我们都对这个事实感到惊异。它怎么能用那么特别的方法完成这么困难的工作呢?这一点我至今还在怀疑。

    1. (1) 语段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书名)。
    2. (2) 该语段中,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各体现在哪里?
    3. (3) 读过名著作品之后,某班级就“人的成功取决于主观因素,还是取决于客观环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认同哪一个观点呢?请从以下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作品论证你的观点。

      ①简·爱(《简·爱》) ②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综合实践(10分)
  • 8. 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且以方寸寄深情

    古往今来,书信一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是敞开心扉的对谈。翘首以盼对方的来信,不论时间长短都是幸福的味道。

    【历史溯源】

    1. (1) 书信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书信用一个字可以称——简、信,函,札等。除此之外,从下面古诗词中还可以找到两个字的叫法,请你从中再找出两个。

      ①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②衡阳无过雁,尺素若为传。——杨亿《集贤刘工部腐知衡州》

      ③晚犹温荐语,病尚寄书筒。——刘克庄《挽搏谏议三首》

    2. (2) 在书信领域中,“寄友人书”是一处重镇,许多真切情感穿越古今,令人感怀。

      下面的书信“只语见真情”,请你认真阅读,将对应内容的选项填写在表格中。

      名句

      作者

      出处

      目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报任安书》

      泄忧抒怀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王羲之

      《奉橘帖》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吴均

      《与朱元思书》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

      苏轼

      《啜茶帖》

      A.劝说友人 B.比肩前贤 C.邀约见面 D.分享美食

    3. (3) 如今,现代通讯基本取代了纸笔书信,手指一按,你的表述瞬间就可以送达,大大省去了书来信往的等待时间。作为发微信多简单!一种独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写信在互联网时代成了“奢侈品”。某学校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了写一封信给远方亲友的任务,有的同学对这项任务不理解,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劝他拿起纸笔传情达意。(120字以内)

      同学:

      你好!

      学业有成!

      你的学长:xx

      X年x月x日

四、作文(50分)
  • 9.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⑴作文:这样的春天才美丽

    作文要求:

    ①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⑤不少于600字。

    ⑵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爬山惊现全程电梯”的话题引发关注。相关视频显示,笔直的扶梯搭架在山石间,电梯底部有钢柱作为支撑,游客站在电梯上便可观赏周围风景,一路被送至较高位置。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上山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先坐索道再乘电梯,几分钟登高;另一种是完全自主爬山,但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传统的靠双脚甚至双手凭借不屈精神、坚韧毅力爬山的方式被改变了,变成了只要站着,一步都不需要动也能“一览众山小”的“懒人模式”。

    有人认为,爬山的意义不就在“爬”么,没有体会到登山的艰难过程,自然无法理解登山的乐趣,无法与登山文化共鸣。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①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⑤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