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4-04-24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60分)
  • 1. (2023九上·武汉月考)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葡萄风干成葡萄干 B . 葡萄榨成葡萄汁 C . 葡萄酿成葡萄酒 D . 葡萄脱皮
  • 2. (2023九上·武汉月考)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 60个碳原子:C60 B . 氯酸钾的化学式:KClO3 C . 两个硫酸根离子: D . 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 3. (2024八下·威海经济技术开发月考) 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助燃剂 B .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C .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 .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所以空气中二氧化碳越多越好
  • 4. (2023九上·武汉月考) 根据图示,下列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正确的是(  )

    A . 选择甲装置制取CO2 , X为稀硫酸 B . 选择甲装置制取O2 , X为氯酸钾 C . 选择乙装置既可收集H2 , 也可收集CO2 D . 选择乙装置干燥O2 , 气流方向为b进a出
  • 5. (2023九上·武汉月考)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②电解水的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④同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显不同化合价

    ⑤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⑥食物的腐烂、镁条燃烧均属于缓慢氧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⑥
  • 6. (2023九上·武汉月考) 2021年中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高效催化剂,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直接“变身”为高价值的甲酸液体燃料和氧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B . 一个甲酸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氢分子构成 C . 该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以及元素的种类都不变 D . 反应时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
  • 7. (2023九上·武汉月考) 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 . 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 . 加热等质量的a、b两份固体,已知a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b为氯酸钾 C .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 . 在一定量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8. (2023九上·武汉月考) 某2g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的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3.6g,装置④增重4.4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 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B . 可能只有甲烷 C . 一定含有一氧化碳和氢气 D . 可能没有二氧化碳
  • 9. (2023九上·武汉月考) 对于如图所示的各种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帮助我们观察到金原子的排列很有规则,金原子静止不动

    B.抽出两个集气瓶中间的玻璃板,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端面磨平的铅块,压紧后,下面可以挂钩码,说明固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D.量筒里装入清水和蓝色硫酸铜溶液,开始它们有清晰的界面,几天后,界面会变模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A . A B . B C . C D . D
二、非选择题(12小题,共60分)
  • 10. (2023九上·武汉月考)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限的元素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在不断地变化着。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1) 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选填“原子”“分子”“元素”或“单质”)。
    2. (2) 可以用鉴别校园直饮机中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3. (3)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神舟十六号”光伏发电板的主要构成材料是硅,单质硅由石英固体(SiO2)和碳在高温下反应制得,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1. (2023九上·武汉月考) 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1. (1) 二氧化碳的捕集:

      ①物理吸附:可以利用固态吸附剂来分离回收二氧化碳,吸附剂可能具有(填“疏松多孔”或“坚实致密”)的结构。

      ②化学吸收:CaO可以通过如图所示的流程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与释放,反应I的化学方程反应式为

    2. (2) 二氧化碳的封存:

      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成功投入使用。其原理是将油并开采产生的油气混合物注入高碳分离器,再将分离出的二氧化碳通入压缩机加压和干燥,使其变成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超临界状态。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氧化碳被压缩过程中变化的是

      ②下列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确的是(填字母)。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不同

      b.超临界二氧化碳容易燃烧

      c.超临界二氧化碳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条件改变,状态也会改变

  • 12. (2023九上·武汉月考) A~E都是初中化学1~6单元常见的物质,且它们的组成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已知D是单质,另外四种物质都是化合物。图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转化(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1. (1) D的化学式为
    2. (2) C→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若A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和C,则A的化学式为
    4. (4) 关于以上图中各物质及相关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C和E都是对空气有污染的气体            ②E→C和C→E反应的基本类型可能相同

      ③E→C的反应中E发生还原反应            ④C→B反应可以用来检验C

      ⑤A在常温下可能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 13. (2023九上·武汉月考)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铜及其化合物进行了相关探究。
    1. (1) Ⅰ.某班同学取用相同总质量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组“黑色固体变红色”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小组同学对此异常现象进行如下探究:

                           
      【知识回忆】
      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作出猜想】产生异常现象可能与所取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有关。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用总质量相同但质量比不同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不考虑其中杂质 , 分别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木炭粉和氧化铜质量比

      实验后A处试管中固体颜色

      C处导管口的现象

      1

      红色固体中有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燃烧

      2

      红色固体中有较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燃烧

      3

      红色固体中有很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4

      红色固体中有极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5

      红色固体中无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6

      红色固体中有较多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交流讨论】 上述探究可得出,实验时所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控制在之间,可观察到黑色固体明显变红,同时还可减少  填化学式)排放。

    3. (3)

      Ⅱ.称取28.8g仅含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改用如下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 , 测得实验前后装置增重8.8g。碱石灰可以吸收H2O和CO2)

      ①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  ,打开  。 

      ②装置的作用是 。 

      ③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该固体样品的成分可能是 (填序号)

      A. B. C. D.

      ④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个数比 (填“偏大”“不变”“偏小”)。

  • 14. (2023九上·武汉月考) 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锌粒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一定质量锌粒样品于烧杯中,分3次每次加入100.0g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1) 推算图中m=
    2. (2) 计算锌粒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加反应,结果精确到0.1%)。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