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二者的共同点是(   )
    A . 崇尚天人合一 B . 提倡个性自由 C . 主张格物致知 D . 强调社会责任
  • 2.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 )

    ①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②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③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④古代朝鲜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3.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此语赞扬了四大发明( )
    A . 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 .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C . 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D . 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 4.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就中的天文历算有较大发展。 

    天文历算著作

    主要内容

    明代徐光启《崇祯历书》

    运用西方数学知识和天文仪器,引进地球、经纬度等概念

    清代王锡阐《晓庵新法》《五行星度解》

    贯通中西历法,于日月食及行星测定多有创获

    清代梅文鼎《古今历法通考》

    全面的历学史,论述并及于回历、西历

    以上内容可说明,明清时期( )

    A .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传统历法的发展 B . 形成近代天文学的理论体系 C . 天文学发展彻底动摇了君权神授思想 D . 制定了领先世界的《授时历》
  • 5.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强调新旧、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五四运动后国人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明显舒缓,不再有人重提“文化危机导致亡国灭种”类似的“危言”。国人文化自信力提升主要得益于(   )
    A . 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B . 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 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D . 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播
  • 6.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古埃及人把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逐渐发展成为几何学,还把他们的天文知识和几何知识结合起来用于建造他们的神庙,使一年里某几天的阳光能以特定方式照射到庙宇里。这说明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  )
    A . 集中于算术和几何两个方面 B . 受到农业和神学的双重影响 C . 主要服务于法老的专制统治 D . 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 7. (2024高二下·嘉陵期中) 《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上端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国王权杖的浮雕,下部则是3500行、282条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石柱上刻写的是楔形文字    ②法典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③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础   ④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重要资料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8. (2023高二下·哈密期中) 11—13世纪,伴随着十字军东征,许多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由此可见,古代阿拉伯文化( )
    A . 民族特色十分明显 B . 是希腊文明的源头 C . 影响欧洲思想解放 D . 贯通了东西方文明
  • 9.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如表是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的一些主张摘录。据此可知,它们都( )

    古希腊学者

    主张

    泰勒斯

    “水”是世界的本原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

    “逻各斯”是追求关于“善”的理念,是心智中的最高级思维

    A . 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B . 推崇公德的构建 C . 提倡人文主义精神 D . 蕴含理性的精神
  • 10.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大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欧亚大陆——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在都在探讨和思索这样的问题: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这些探讨的意义在于(   )
    A . 加快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 . 导致东西方价值观的对立 C . 促进欧亚进入“文明时代” D . 促使世界文明走向多元化
  • 11.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早在公元6世纪,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 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 B . 旨在推动帝国扩张 C . 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 . 重视调节社会生活
  • 12.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 . 当时民众大多是文盲 C . 神权控制人们精神生活 D . 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 13. (2024高一下·东莞期中) “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材料主要是( )
    A . 探讨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 B . 肯定拜占庭文化的深远影响 C . 赞美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 D . 惋惜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14.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日本假名字母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约从9世纪起正式使用;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约从10世纪起正式使用。这说明( )
    A . 文化具有多样性 B . 文化具有传承性 C . 文化具有交互性 D . 文化具有创新性
  • 15. (2024高二下·富裕期末) 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 . 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 .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 .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 .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 16.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 . 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 . 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 .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 17.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如图为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的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其中,1840年至1940年间欧洲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 . 奴隶贸易利润的刺激 B . 世界大战的影响 C . 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D . 工业革命的推动
  • 18. (2024高二下·怀柔月考) 每个国家都有一些重要节日,新加坡的节日有:华人新年(同中国春节)、泰米尔新年(南亚民族泰米尔人的节日)、卫塞节(佛教节日)、国庆节、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圣诞节等。它们反映了新加坡(   ) 
    A .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 B . 欧洲文化是当地文化的主流 C . 已成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 D . 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 19. (2023高二下·哈密期中) 20世纪后,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国内外政治局势变迁 B . 殖民解放运动的高涨 C .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D . 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
  • 20.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在其《希腊志》中提出,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该记载表明此时(   )
    A . 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 B . 海上丝绸之路己达地中海 C . 西方对中国有了精确了解 D . 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 21.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 B . 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 . 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 D . 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
  • 22.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17—18 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 . 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 B . 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 C . 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 D . 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
  • 23.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帕提亚(安息)王朝早期,希腊语是官方语言之一,社会上层以精通希腊文化为荣,宫廷中经常上演希腊戏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亚历山大东征 B . 雅典民主制的辉煌 C . 丝绸之路开通 D . 罗马帝国的影响力
  • 24. (2024高二下·成都期中) 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 . 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 . 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 . 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 . 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 25.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拿破仑战争具有反封建、争霸和侵略三种性质。拿破仑对下列哪一国家的战争同时具有这三种性质( )
    A . 英国 B . 沙俄 C . 普鲁士 D . 意大利
  • 26.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建设性的使命”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 . 封建王公成为斗争的领导力量 B . 英国的宗教歧视政策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C . 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民族自治的目标 D . 无产阶级成为斗争的领导力量
  • 27.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1941年8月,英、美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指出,“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1945年2月,美、英、苏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提出“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据此可知( )
    A . 民族自决原则开始成为殖民地人民斗争的武器 B . 反法西斯国家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D . 美国与苏联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28.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14~15世纪,欧洲大学开始将一些新的学科,如希腊文、文学、艺术、天文学、数学、解剖学筝正式纳入大学课程。这说明( )
    A . 宗教改革影响大学课程设置 B . 人文主义理念影响大学教育 C . 文艺复兴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 . 大学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 29.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世界遗产委员会确立的作为登陆《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是( )
    A . 独特性和完整性 B . 真实性和特殊性 C . 真实性和完整性 D . 突出性和完整性
  • 30.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近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让许多古城镇、古村落和名胜古迹、自然景观顷刻之间从人们面前消失,并带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对此我们必须做到( )
    A . 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 B . 阻止工业化和城市化 C . 增加人工环境的建设 D . 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 31.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我们需要全面看待民族大迁徙带来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

    以闪入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鲜卑、拓跋各部、突厥人、塞人、白匈奴、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二:近代以前,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几乎都对游牧世界带有歧视,都把以战车和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民族看作历史上的破坏力量,这使得对三次大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向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思想、文艺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来自游牧世界的各部族,基本上都逐渐融入农耕世界,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1. (1) 公元3到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使得一些国家灭亡,也让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下列史实能论证此结论的是 ____ (单选) 
      A . 赫梯帝国的灭亡 B . 贵霜帝国的建立 C . 西罗马帝国灭亡 D . 蒙古帝国的建立
    2. (2) 有学者说:“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的某些技术。”这说明游牧民族的迁徙 ____ (双选) 
      A . 体现了文明交流双向性特征 B . 拉开了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序幕 C . 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D . 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古代史知识,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32. (2023高二下·河西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部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其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埃及草书、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希腊文)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它最初是由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后成为英国人的战利品。

    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一组建筑构件,于1806年被苏格兰人从神庙上拆下,运回伦敦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摘编自(英)尼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 2002年12月,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并且一劳永逸地免除文物返还诉求的羁绊,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于慕尼黑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并被更多观众欣赏;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某一国家公民)并致力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摘编自《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

    1. (1) 分析材料一,说明两件文物的史料价值。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普世性博物馆”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