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因而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同父爱完全不同,____。父亲是教育孩子,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的几年里,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课堂上,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加。
A组同学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和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之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是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周汝昌《和谐之思》)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
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四川的白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人也是路“走”出来的
何冠军
①我们常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其实,换个视角思考,走路者和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②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人们每天所走过的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视野范围、认知角度、思考方式。可以说,道路如同“压模一般,于无声中在个人身上留下印记,并塑造着我们的处事态度、行为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虽不易察觉却客观存在。
③走什么样的路,不仅仅是一种选择,也体现为人对道路环境的理解和认同。可以说,在选择道路的同时,个体也将自身融入环境,就能成为道路风景的一部分。
④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但往往只能“取一瓢饮”。走好人生之路,也必须自觉抵抗歧路的诱惑,专注走好内心认定的那条道。据说有人曾问米开朗琪罗创作经典雕像《大卫》的秘诀,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很简单,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看清自己“想要的那块石头”,抓住目标,踏实笃行,我们才不会在前行的道路上迷茫焦虑、逡巡不前。
⑤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有时候,即便选准了前进的道路,处身于同样的环境,但不同的人也会葆有相异的心态。譬如,有的人一开始激情充沛,可一旦遇到麻烦、挫折,就开始变得萎靡、消沉。他们被问题难住、被困难吓倒,甚至认为奋斗无用,索性选择后退或绕路。其实,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坚持是一种可贵的力量。回望过去,谷文昌以人生一粒种,换来“漫山木麻黄”;杨善洲退休又钻山沟沟,20余年绿荒山。成功的路上其实并不拥挤,事实证明,那些坚持朝着理想与目标积极进取、久久为功者,终能实现人生价值。
⑥相对来说,平坦、起伏较小的道路,的确比较好走。但正是这样的路,反而容易让人对潜存的风险放松警惕。正如古人所说,“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活、事业是否一帆风顺,都有必要提醒自己,多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培养打逆风球、啃硬骨头的能力。当心智足够成熟、能力足够强大,我们就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生活过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⑦一位作家曾写道:“老马识途,仅是一方面:‘途’也在塑造途中的老马,从姿态到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其实也是路“走”出来的。“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不断校正行进姿态,将行路体验、路人经验转化为行稳致远的持续动力,那么即便人生道路再迢遥、再崎岖,我们也能保持坚定、执着的前进姿态,抵达心中的远方。
军吏徐彦成,恒业市木①。丁亥岁往信州汭口场无木可市泊舟久之。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少年甚愧焉,将去,谢曰:“吾家近此数里别业中,君旦日能辱顾②乎?”彦成许诺。明日乃往,行里余,有仆马来迎,至一大宅,门馆甚盛。少年出延客,酒膳丰备,从容久之。彦成因言住此久,无木可市。少年曰:“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市易既毕,往辞少年。少年复出大杉板四枚,曰:“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至吴,当获善价。”彦成回,始至秦淮,会③吴帅殂④,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更与交易于市。
如是三往,颇获其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询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选自《稽神录·徐彦成》)
【注释】①恒业市木:一直从事木材生意。信州汭口场:地名。②辱顾:屈尊拜访。③会:正赶上。④殂:死。
①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年深冬,雪下得不大,但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发愁时,我看到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余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位修鞋的吃……”父亲听我说到这里,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见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灾了,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礼遇,因为那家人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⑬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⑭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①那年深冬,雪下得不大,但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
②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题目一: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藤野先生的教诲,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选取真实生活片段,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题目二:凭借在热门电视剧《狂飙》中的出色表现,47岁的张颂文成为2023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男演员。其实张颂文的演艺事业并不顺利。北影毕业的第一年,他见了360个剧组被拒,毕业三年,总共被七八百个剧组拒绝,但是他从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持到最后。据说拍摄《隐秘的角落》时为了接近角色憔悴、落魄的样子,他可以三天不吃不睡。正是面对不同角色的这种敬畏,才成就了今天的张颂文。谈到《狂飙》给他带来的突如其来的名声时,他始终坦诚自己的恐惧,而当外界试图挖掘他在蛰伏期的苦难时,他则表现的无比坦然。他说,他没有等待时机,只是在做好当下。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