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增大压强;②选择高效催化剂;③及时分离出氨气;④将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的氢气和氮气进行循环操作
①
②密闭容器中温度不变
③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④断裂3 mol N-H键的同时形成1 mol 键
⑤密闭容器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
⑥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
⑦密闭容器中的体积分数不变
实验编号 |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 实验温度/℃ | 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min | |||
0.6 mol·L 溶液 | 3 mol·L 溶液 | 0.05 mol·L 溶液 | ||||
Ⅰ | 2.0 | 2.0 | 3.0 | 20 | 2.6 | |
Ⅱ | 2.0 | 2.0 | 3.0 | T | 1.4 | |
Ⅲ | 2.0 | 3.0 | 2.0 | 3.0 | 45 | 1.0 |
选项 | 目的 | 方案设计和现象 | 结论 |
A | 证明是弱电解质 | 用pH计分别测量醋酸溶液和盐酸的pH,醋酸溶液的pH大 | 是弱电解质 |
B | 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先将注射器充满气体,然后将活塞往里推,注射器内气体颜色加深 | 加压,平衡向生成气体的方向移动 |
C |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向(黄色)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 | 增大浓度,平衡向生成(橙色)方向移动 |
D | 比较、催化分解的效率 | 向两份等浓度、等体积且等温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2滴等浓度的溶液和溶液,前者产生气泡较快 | 催化效率: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容器 | 甲 | 乙 | 丙 |
容积 | 1 L | 1 L | 1 L |
温度/℃ | |||
反应物 起始量 | 3 mol A 1 mol B | 3 mol A 1 mol B | 6 mol A 2 mol B |
其中甲、丙容器反应过程中C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与推断错误的是( )
该即热饭盒“起热”原因主要与(填化学方程式)反应为放热反应有关。
①实验中玻璃搅拌器的使用方法为(填“上下移动”、“左右移动”或“匀速旋转”)。
②实验中碱稍过量的原因为。
③实验测得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值分别为℃、℃,则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J[c和ρ分别取4.18J/(g⋅℃)和1.0 g⋅mL , 忽略水以外各物质吸收的热量,下同];实验发现,若用同体积同浓度的醋酸溶液代替实验中的盐酸,()℃减小,其原因为(用化学用语表示)。
序号 | 反应试剂 | 体系温度/℃ | ||
反应前 | 反应后 | |||
ⅰ | 0.20 mol·L 溶液100 mL | 1.36 g Zn | 25 | b |
ⅱ | 0.65 g Zn | 25 | c |
①实验中应选择(填“Zn粉”或“Zn片”);温度:bc(填“>”“<”或“=”)。
②当时表明该方法可行。(保留1位小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能代表CO浓度的曲线是(填“甲”、“乙”或“丙”);
简述随浓度增加,甲、乙曲线“开口”越来越大的原因:。
①在℃之前,随温度升高丙烯产率升高的原因可能是、;温度高于℃时,丙烯产率迅速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②某温度下,向已达平衡状态的刚性容器中再充入一定量的丙烷,再次平衡后丙烷的转化率(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①根据直线Ⅰ、Ⅱ可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②在Ⅱ条件下,50 min内平均分解速率为。
③若起始浓度为0.400 mol⋅L , 比较不同起始浓度时的平均分解速率:v( mol⋅L)v( mol⋅L)。(填“>”“=”或“<”)
ⅰ.
ⅱ.
ⅲ.
ⅳ.
①O(填“>”或“<”)。
②该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为,理由是。
Ⅰ.工业上常用饱和溶液回收捕集废气中的和 , 其流程为:
已知:该温度下,、、、。
①写出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②的混合溶液中含碳微粒主要为(不考虑溶液中的分子),。
Ⅱ.工业上用与催化合成甲醇,相关反应为:
相关反应 | (kJ·mol) | 化学平衡常数(K) | |
ⅰ | |||
ⅱ | |||
ⅲ |
①0(填“>”或“<”),判断依据为。
②取值范围为。
①平衡时mol⋅L。
②反应ii的化学平衡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