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3-08 浏览次数: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共20分)
  • 1. (2023八上·坪山期末) 下面是小深同学的主持稿开场白,请完成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以①ruì不可当之势②shèn透到了我们的语言文字中。有同学认为网络流行语幽默搞笑,主张张开双臂,全面接受。也有同学视其为破坏汉语言语规范的洪水猛兽,对其③。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呢?让我们④!

    1. (1) 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填写在相应位置。

      ①ruì 不可当

      ②shèn 

    2. (2) 根据意思提示,填写符合语境的成语。

      :极端地厌恶、痛恨,与“恨之入骨”意思相近。

      :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

  • 2. (2023八上·坪山期末) 下面是各组同学收集、整理的相关材料,请完成问题。

    第一组同学发现,有些网络流行语已经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了,成为汉语大家庭的一员;而有些则只是曾经流行,现在受人们冷落、逐渐被遗忘的“过时”的流行语,大多数人根本不解其意的。

    1. (1) 与“过时”的流行语、“太潮”的流行语相比,你认为获“词典义”的流行语有何特点。

      获“词典义”的流行语

      “过时”的流行语

      “太潮”的流行语

      点赞:用手机、电脑等在网上点击“赞”的标记表示称赞,也泛指赞扬、支持。

      喜大普奔闹太套

      有木有

      鸭梨

      yyds

      爱豆达咩

      栓Q

      4242

      吐槽:指发表不满的言论和意见。

      宅男:指整天待在家里很少出门的男子,多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

      菜鸟:初学者、新手,也指在某些方面技能低下的人。

      Ungeilivable

      BT

      给力:①给以力量、给以支持; ②出力、尽力;③带劲儿。

    2. (2) 第二组同学收集了一些意思相同而表达截然不同的网络流行语与古典诗文,整理如下。

      网络流行语

      古典诗文

      时间是把杀猪刀!

      A.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清•王国维《蝶恋花》)

      睡什么睡,起来嗨!

      B.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你们聊,我睡去了。

      C.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唐•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心好累。

      D.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先秦•《庄子•知北游》)

      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我的解读:眼前之景蕴含着人生的真谛,但我却实在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身处其间,悠然自得。

      ①请你在横线上补充相应诗句。

      ②请你从ABCD中选择一句诗文,用现代汉语阐释你的解读。

      我选择 (填字母序号),我的解读:

  • 3. (2023八上·坪山期末) 对于作文中能否使用网络词汇,班级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请完成问题。

    小深:网络流行语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彰显了青少年的青春与活力,我们认为作文中能多多使用网络词语。这既是言语自由的体现,让大家能够“以我之笔,明我之意,抒我之情”;又是尊重语言发展规律的体现,“存在即合理”,为什么不能用?此外,网络流行语用在作文中,多潮,多好玩!

    以上是小深同学的观点,大家认为有失偏颇,于是你这样反驳:

  • 4. (2023八上·坪山期末) 下面是小深同学的活动主持稿结语,请你完成问题。

    网络流行语是长长的电视连续剧中插播的一则广告,让我们舒活筋骨,抖擞精神,网络流行语是浅浅的溪流中激起的几朵浪花,让我们赏心悦目、神清气爽;网络流行语是____,____。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资料收集、分类对比、梳理探究、辩论研讨等方式,让我们了解了网络流行语的风格特点 , 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网络流行语。

    1. (1) 请补充横线上的语句,使之与前文语意连贯。
    2. (2) 画横线处是一个病句,请你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下来。
二、阅读(共52分)
  • 5. (2023八上·坪山期末) 古诗文中的山水景象寄托了文人丰富的情感,下面是同学们的交流讨论过程,请完成问题,补充完整横线上的句子。

    小坪:我在古诗文中的山水景象中找到了文人昂扬畅快的情思。王维在《使至塞上》中高歌塞北边疆的辽阔壮美:“,长河落日圆”崔颢《黄鹤楼》所绘之煦日碧空、江流芳草,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晴川历历汉阳树,。”

    小山:景物中不仅有满满的“正能量”,诗人也常常将失意与怅然寄托其间。在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杜甫悲怆地感觉花鸟都在和人一样落泪心惊”盛世宰相晏殊在《浣溪沙》中也借景物表达了内心的惋惜和伤感:“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创:我想补充,诗歌中表情达意的不仅有实景,还有虚景。比如曹操《龟虽寿》中的“,终为土灰。”李清照《渔家傲》中的:“,星河欲转千帆舞。”

    小新:文言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可以传情达意,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天山共色”让读者在水天一色、了无纤尘的意境中与作者一同忘了世俗的烦恼。

  • 6. (2023八上·坪山期末) 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中,准确无误的是(   )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 . 首联点题,交待时间、地点和事由,诗人从荆门始发,到楚地游览。 B . 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两岸地势从平原到山地,山峦在视野中一点点显露出来。 C . 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侧重写动景,重在描写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 D .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故乡之思。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
  • 7. (2023八上·坪山期末) 在山水古诗文中群文阅读中,同学们分别找到了以下三篇,进行了字、词、句、意、理、情的梳理探究,请完成问题。

    【甲】

    三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右溪

    唐·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 ,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次山集》)

    注释:①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②营溪:溪流名,谓营水。③欹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④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⑤俾(bǐ):使。⑥裨:增添、补益。

    【丙】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同学们阅读以上诗文后,完成了以下梳理表,请你判断和完善。

    内容

    词 句

    解 析

    描山水

    两岸连山,略无

    A.阙:同“缺”,空隙、缺口。

    垂阴相

    B.荫:树荫。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吴均《与朱元思书》)

    C.轩邈:高、远。这里用作动词,指山峦争着向着高处和远处伸展。

    话人文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D.怅然:失望、伤感的样子。

    1. (1) 对词语的解析中,选项 ____是不准确的。
      A . 阙:同“缺”,空隙、缺口。 B . 荫:树荫。 C . 轩邈:高、远。这里用作动词,指山峦争着向着高处和远处伸展。 D . 怅然:失望、失意的样子。
    2. (2) 请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3. (3) 同样是借景抒情的诗文,唐人重“抒情”,宋人重“说理”,请你结合乙、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 8. (2023八上·坪山期末) 班级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加。

    ①继“村BA”之后,贵州“村超”又火爆出圈,两大激情四射、极具“烟火气”的乡村体育赛事,不仅点燃了夏日欢乐气氛,也极大促进了赛事举办地台江县和榕江县体育、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县城经济融合互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榕江“村超”的火爆出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大大提升了县城人气、激活了乡村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出了新“名片”。5月13日以来,榕江住宿业营业收入达3714.8万元,同比增长172.6%。截至7月23日,榕江吸引游客25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9亿元,逐步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县城实践的新路子。

    ②榕江“村超”出圈关键之一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众志成城,榕江以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新媒体,面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留守妇女等,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孵化了短视频账号1.2万余个和2200余个本地网络直播营销团队,庞大的新媒体人才军团,成千上万条视频,成就了社交平台上的现象级传播,为“村超”出圈提供了强大支撑。

    ③同时,央视新闻等专业团队、个人网红的加盟推介、积极牵手名人等,也是“村超”火爆出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央媒、网红和隔空喊话足球圈名人参与到话题中来、到活动现场来,成功借力名人效应提高了活动热度和影响力。更为关键的是,大家为“村超”发声、代言,皆源于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

    ④火爆的“村超”带来火爆的“流量”,不仅是全网数百亿浏览量,还有堪比全球顶级赛事的实实在在的入座率和亲临现场的五万名观众。

    ⑤吃、住、行等问题,给刚刚脱贫的榕江带来巨大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烦恼”和压力,榕江政府通过积极与从江、荔波、黎平周边县市政府沟通协调,达成“村超流量大家在共享,同时榕江的短板大家一起在帮我们补”共识,有效解决了广大球迷朋友的食宿和接待等问题。

    (节选自《国家发改委关于贵州“村超”的调研报告》,“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2023年08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互联网与语言】

    ①本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等入选。

    ②《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盘点这些最终入选的“流行语”,有不少源自短视频平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编辑部再评选时发现,短视频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以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为主。

    ③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语言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适合表达彼时语境中那种细微的情绪。”黄安靖说。

    ④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将符合汉语结构特点、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网络语言中也有比较消极、不合符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内容。对此,他表示,网络背景下的语言引导、监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体来说,这几年不仅仅是短视频,整个网络用语的文明度在不断提升。”

    (节选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三•互联网与未成年人】

    (节选自《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1. (1) 对以上材料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是网络语言的唯一特点。 B . 面对“村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入座率和五万名观众,榕江政府选择通过“流量大家共享,短板大家一起补”的方法解决了广大球迷朋友的食住行问题。 C . 央视新闻等专业团队、个人网红、足球圈名人等群体为“村超”发声、代言,皆源于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榕江县政府的大力邀请。 D . 对于网络用语,我们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看待,但最好不要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
    2.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3. (3) 材料一第①段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 (4) 阅读材料三,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材料三,联系实际生活,对“未成年人应如何使用互联网”这一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 9. (2023八上·坪山期末) 班级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活动,请你参加。

    念念落花生

    李丹崖

    ①花生,又名落花生。花生之花有奇香,青叶青梗之间,似伏着一只只黄蝴蝶。黄花一落,花生坐果。老辈人说,夜间月光下,贴耳在地来听,土里隐隐有声。

    ②家乡有工具,名曰“抓口”。三齿,齿长三十厘米左右,花生熟了,一抓口刨下去,一股泥土的腥香冲出来,随即又有一股鲜花生的嫩甜香氛,这样的气息让人鼻孔舒适。

    ③鲜花生好吃,在于水煮。凉凉的井水洗净泥土,半锅水,嫩白如玉又稍泛米黄的花生沉潜入水 , 放入八角、花椒、香叶、红辣椒,水沸三滚,放入盐巴。放凉了剥食,鲜香微甜,花生的内皮稍搓即开,糯香踏实。市井馆子里,至今仍有卤水花生,是下酒的好菜。

    ④花生一般是荚中两三粒果,亦有四粒。果分粉红、赤红、黑红三种。

    ⑤粉红色的花生,被乡人唤作“大泡子花生”,果肉暄腾而不紧实,花生渐熟,搅入稀面糊。水再沸后,花生香与面糊香相互增益。煮好盛进碗里,乡人称之为“糊涂”,有律动有食趣,又能安抚肠胃、败火生津。

    ⑥那种赤红而小粒的,表皮紧实,多生四粒,细沙过水洗净晾干了,在铁锅内炒至滚烫,不多时,花生即熟,放凉了,香酥可口。想当初,家人围坐,灯火可亲,母亲则忙着手里的针线活,这样的场景至今犹在脑海。

    ⑦至于黑红色的花生,很多人尤喜泡水生食。水泡花生三日,水已然呈紫红色,对溃疡之类小疾水到病除。少年时,火气大,很是奏效。那花生水清冽回甘,有些许绿豆茶的气息,竟也这般相似。

    ⑧旧时,花生收下来,会与辣椒、黄豆、芝麻一起放在院子里晾晒。一时间,金黄满荚,米黄满筛,好似大自然的调色盘。那芝麻秆捆成一捆捆,三捆相互依偎着斜立在院子里。日头下,芝麻荚被晒裂;声音稍大;再大而浑厚,即花生荚。一院子响动,喜气盎然

    ⑨说到喜气,最浓莫过于花生丰收。花生中承载着独特的民间哲学。千百年来,花生与石榴一样,石榴花似火,石榴熟了挂在枝叶间,裂口露着耀眼的火红籽粒,很“露富”。花生则是默默沉潜于土层之间,悄无声息地结满籽粒。

    ⑩少年时,每到冬日,乡间落了盛大的雪,常有卖炒花生的老者,隐隐在喉间喊着“五香花生”,边念唱白边撂一粒花生在口中,大口嚼食,香呐,至今忆起,仍令人垂涎。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1日第18版)

    1. (1) 组员小坪围绕“落花生”制作了思维导图,请你来补充完成。

    2. (2) 第③段“凉凉的井水洗净泥土,半锅水,嫩白如玉又稍泛米黄的花生沉潜入水”极具表现力,请任选角度简要分析。
    3. (3) 如何理解第⑧段“一院子响动,喜气盎然”的含义?
    4. (4)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念念落花生》的妙处。
    5. (5) 校刊“散文”副刊正在征集作品,此副刊下设“亲情萦怀”“岁月如歌”“美文美语”“物微情浓”四个栏目,班级拟将《念念落花生》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栏目,在小组内分享你的看法及理由。

      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围绕栏目特点。

  • 10. (2023八上·坪山期末) 班级开展“名著阅读”分享会,请你参加。同学们发现,母亲的慈爱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许多昆虫也有“慈母心肠”,并选择了以下文段进行探讨。

    【选段一】

    妈妈在喂婴儿喝粥之前,也都先用嘴唇去试试粥的凉热。雌性①____也是以同样的慈母心这么去对待自己的幼虫。它把长鼻尖端伸到井底深处,看看里面的食物情况,然后再留下给自己的孩子。如果井底食物令它满意,它就把卵产下来;如果食物令它不满意,它就不再多往下钻探,弃之而去。

    【选段二】

    一旦当了妈妈,母②____有一段时间就不再外出了,即使晚上,其他人都外出嬉耍的时候,它也不出门。它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小屋里,不吃不喝,一心只想着抚养子女。

    1. (1) 选段中分别描述的是哪一种昆虫呢?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横线上。

      ① 

      A.圣甲虫

      B.朗格多克蝎

      C.螳螂

      D.象态橡栗象

    2. (2)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记录昆虫的科普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优秀文学作品,请你结合以上选段,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3. (3) 全班共读《红星照耀中国》,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个研究专题,并结合作品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专题: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长征途中的艰险与坚持、长征精神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示例

      我的设计

      专题:纪实作品的文学性

      意图:《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全书记录了作者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同时,其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感表达等都引人入胜,是一部颇具文学性的杰出作品。

      专题:

      意图:

三、写作(共45分)
  • 11. (2023八上·坪山期末)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在特定的人生阶段,面对特定的认知对象,“质疑•理解”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的父亲经历过一段“质疑•理解”的过程:一开始,他质疑父亲的封建大家长式的强权;后来许多昆虫学家们对法布尔也曾经历过一段“质疑•理解”的过程:一开始,他们责难法布尔研究昆虫却“不去做解剖”;后来对于某个人、某件事、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等,你也一定有过类似的体验吧?

    请你以“质疑•理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