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六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5-29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位于如图的( )

    A . B . C . D .
  • 2.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汉代,儒家继承了荀子的重“法”思想,既不一味地排斥严刑峻法,也不一味地渲染道德仁义,而是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种做法( )
    A . 背离了孔孟主张 B . 促进了儒学法家化 C . 开启了儒法融合 D . 迎合了政治需要
  • 3.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

    类型

    来源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 .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B . 彻底消除了贵族特权 C . 是自上而下的选拔制度 D .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
  • 4.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征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 )

    ①重新开通大运河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实行行省制度      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5.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史学家评说黄宗羲思想“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黄宗羲思想中属于“新见”的是( )
    A . 民本思想 B .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 . 工商皆本 D . 保留君主制
  • 6.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这主要表明(    )
    A . 地方民族首领具有高度自主权 B . 清朝采取多元的手段治理边疆 C . 清朝通过法律对西藏实施管辖 D . 清朝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
  • 7.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 . 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B . 没有促进清朝外交体制的变化 C . 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 . 有利于英国的治国理念在中国传播
  • 8.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先后办起了京师同文馆、天津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医学堂等传授外语、自然科学、军事知识的新式学堂。清政府这样做旨在(  )
    A .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 . 促进京津地区发展 D . 培养新式实用人才
  • 9.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如下观点:“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即英国而论,蕞尔三岛,地不足当中国数省之大,民不足当中国数省之繁,而土宇日辟,威行四海,卓然为欧西首国者,岂有他哉?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这些观点(  )
    A .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 已经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 . 以进化论思想作为理论武器 D . 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 10.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某史学家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 .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B .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C .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D .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11.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
    A . 改变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 B . 使西方列强平等地对待中国 C . 粉碎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 D . 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 12.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下表为1913—1921年中国面粉业实存的厂数和每日生产的面粉包数表。其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中国面粉业实存的厂数和每日生产的面粉包数统计表(1913—1921年)

    年份(年)

    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包数(包)

    1913

    57

    46030

    1914

    63

    52750

    1915

    69

    71570

    1916

    80

    98290

    1917

    86

    109040

    1918

    99

    123330

    1919

    104

    137810

    1920

    118

    173970

    1921

    131

    215370

    A . 欧美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B . 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C . 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D . 提倡国货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 13.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从维护共和的立场出发,刻意强调尊孔与复辟之间的密切关系,“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因此,反专制必先反孔教,而反孔教则必定要对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进行根本性的颠覆。陈独秀的主张( )
    A . 厘清了孔教与专制的关系 B . 颠覆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D . 助长了激进的西化倾向
  • 14.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 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 B .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 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 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 15.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A .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 .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C . 决定与蒋介石国民党分裂 D .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16.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这是某次战争前誓师词中的一部分:“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这次战争( )
    A .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B .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 .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 雪洗了百年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二、材料分析题(2小题,共40分)
  • 17.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变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官僚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摘编自《文史纵横》

    材料二  元世祖后期行省“分镇方面”,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管理地方事务。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治所多在军事要地。随着元朝疆域面积的迅速扩大,行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其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元朝之前中央在划分一级行政区域时多借助高山位置、大河走向来确定行政区域。元朝通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以北制南、犬牙交错的方式对各行省疆域进行整合,通过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原因,并说明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行省制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
  • 18.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农民反抗斗争不断。1851年,洪秀全率众起义并建立太平天国。但是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可行又能动员广大农民的纲领,因而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这次伟大的农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正如宋庆龄先生所言,“清帝逊位,是辛亥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它的意义实极重大,因为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失,这真是世界史上进步的一个碑石”。今持辛亥革命失败论者的一个依据是革命目标没有完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预期目标。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反映了什么问题。
三、论述题(12分)
  • 19. (2023高一上·六安期末) 绘画、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它们可以获取历史知识。

    《南昌起义》(油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依据上述三幅图片,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详细地分析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表述完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