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2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孔雀东南飞(并序)》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4-03-08 浏览次数: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人之            伤:哀悼 B . 便可公姥          白:告诉 C . 留待作施          遗:遗留 D . 还家门          适:出嫁
  • 2. 对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B . 汝岂得自由古今意义相同,不受限制 C . 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诗中指挨在一起

    今义:主要指运输事业

    D . 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

    今义: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 . 我有亲父母 B . 昼夜勤作息 C . 伶俜萦苦辛 D . 便可白公姥
  •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府”是汉代以来朝廷设立的主管音乐的官署,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B . 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社会性和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 C . 形式上,汉乐府以五言为主,为以后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D .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 5. 请你根据《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有关内容,为下面对联配出下联。

    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下联:

二、阅读理解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艳歌何尝行·双白鹄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

    忽然卒疲病①,不能飞相随。

    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

    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

    踟蹰顾群侣,泪落纵横垂。②”

    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注]①一作“妻卒疲且病”。②一作“踌躇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1. (1)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都采用了以美禽起兴的艺术手法。 B . 通过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对比,我们认识到《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起兴不是与下文情节全无关系,而是有一定暗示的。 C . “十十将五五”是以白鹄结伴而飞反衬出一对白鹄因雌鸟疲病而不得不分离的悲剧画面。 D . 本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和对话的形式,反映出封建社会里夫妻别离的悲剧。
    2. (2) 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在塑造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选自《古诗十九首》)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主人公与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推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 B . “孟冬寒气至”,将“寒气”人格化,写出“寒气”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到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 C . “仰观”可见“众星”,明写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一个“列”字,用“星”的众多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D . 该诗善于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如写“北风”,极言天气的寒冷,衬托思妇的孤独之情;用“月”的“满”“缺”,比喻人的离合。
    2. (2)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本诗的语言特色。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关于《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人们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焦母如此仇恨刘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少爷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少爷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怠慢。可见当时人们并不怎么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制度,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媳妇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当时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所以我认为,纯粹是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这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没人再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兄长,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遣媒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轻易放走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深刻地揭示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以及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赞美了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

    (有删改)

    1. (1)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的一项是(   )
      A .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 .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 . 作为兄长,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D . 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遣媒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2. (2) 下列各项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 . 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制度,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 . 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二人的爱情悲剧。 D . 刘兄有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 (3) 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B . 现代人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等问题,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 . 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 D . 县令、太守相继遣媒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