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关于《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人们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焦母如此仇恨刘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少爷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少爷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怠慢。可见当时人们并不怎么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制度,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媳妇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当时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所以我认为,纯粹是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这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没人再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兄长,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遣媒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轻易放走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深刻地揭示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以及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赞美了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

    (有删改)

    1. (1)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的一项是(   )
      A .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 .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 . 作为兄长,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D . 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遣媒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2. (2) 下列各项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 . 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制度,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 . 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二人的爱情悲剧。 D . 刘兄有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 (3) 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B . 现代人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等问题,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 . 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 D . 县令、太守相继遣媒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