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①____,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即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以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地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②____,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①想象。
②想象。
③想象。
①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故杜子美赠诗【1】及焉。
②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2】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3】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
③玄宗闻之,召入翰林。以其才藻绝人,器识兼茂,便以上位处之,故未命以官。尝因宫人行乐,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于后。”遂命召白。时宁王遨白饮酒,已醉。既至,拜舞颓然上知其薄声律谓非所长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上曰:“可。”即遣二内臣腋扶之,命研墨濡笔以授之,又令二人张朱丝栏于其前。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缀 , 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踌龙孥,律度对属,无不精绝。常出入宫中,恩礼殊厚,竟以疏纵乞归。上亦以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
④后以不羁,流落江外,又以永王招礼,累谪于夜郎。及放还,卒于宣城。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选自孟启《本事诗》【4】 , 有删节)
注释:
【1】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陈拾遗:陈子昂。
【3】沈休文:沈约,南朝梁文学家。
【4】孟启:晚唐文学家。《本事诗》:孟启所著记录唐代诗人逸事与诗作的笔记小说。
①略不停缀
②笔迹遒利
①便以上位处之
A.留下 B.对待 C.任命 D.止歇
②更无加点
A.标点 B.停顿 C.补充 D.删改
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拜 舞 颓 然 上 知 其 薄 声 律 谓 非 所 长 命 为 《宫 中 行 乐》五 言 律 诗 十 首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 , 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 力士耻之 , 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①现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
②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唐诗的精神
①唐人之诗是中国诗的顶峰的这种认识,早在北宋时代就可明确地看到。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可能都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其时代的诗人,但他们都推崇杜甫是古今无双的诗人。这些北宋的诗人在注意到自己的诗往往流于说理时,大概一面认为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而不得已的结果,同时也承认更完美的诗是在唐代这一点同样是无可奈何的历史事实,从而把唐诗看作含有值得永远祖述的东西的存在。
②唐诗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有着如此空前绝后的地位,原因何在呢?大致而言,这是因为自《诗经》以来经历了千年以上历史的诗歌之流,也就是把炽烈的感情用有韵律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创作之流,到此,方始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这里显而易见的,是韵律的完善。唐诗与其以前的诗相比较,从两个方面,开拓、完善了新的诗歌形式。其一,是有着自由韵律的五言诗及七言诗,也就是被称之为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的相当长的作品。像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样长达数千言的长篇直至唐代方始盛行。这与诗歌已不仅是单纯咏唱瞬间的感情的燃烧,而是成为表达见解和思想的东西有关。其二,是短诗形式的精练。律诗的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对偶。唐以前诗的对偶,大多是同一事件的反复,因此缺乏有机联系,显得乏味;而杜甫在有机的对比或结合中,使之变化万千;诗的格律,对于优秀的诗人来说,非但不是束缚,而是鼓舞和促进,这便是出色的证明。
④总之,欲自由之时,便完全自由奔放,欲细密凝练之际,又极其细密,唐代方始完成了可吟唱的韵律形式。
⑤然而,唐诗的卓越,决不仅在于韵律,其卓越的基础,首先还是内容。
⑥而我以为,内容卓越的基础,存在于其思想性之中。杜甫、白居易、韩愈等,都具有一个基本的思想:他们都不仅仅是消极的,而是积极进取者。可以说,甚至连李白也是如此。这种倾向,最初是对六朝末期齐梁诗歌思想内容贫乏反拨的产物。当然,唐以前的诗歌,并非全无思想内容,但就唐以前六朝诗歌一般具有的思想倾向而言,则是极为悲观的。人们意识到动荡不安的现实,屈服于超越人力所及的命运支配,向往着虚幻缥缈的世界。因此在诗中所有的,是疑惑,是绝望。刘宋时的鲍照被认为是那个时代中最活跃的诗人了,但是,试翻阅一下他的诗集吧:“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代白头吟》),也就是说,人本来就是没有希望的存在。其结果是“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前悲尚未弭,后感方复起”(《代共门有车马客行》)。再有是对人的不信任:“心自有所有,旁人那得知”(《代别鹤操》)。被誉为那个时代最富有生气的诗人鲍照就已经是这样,而这些,也正是笼罩着无思想性的齐梁小诗人的生活基调。齐梁艳体诗也只不过是那种绝望基调上点缀的纸花而已。
⑦但唐人便非如此了。他们面向着前方。人生将会怎样地遭到命运恣意的摆布,他们对此并非不知。从前代诗人哀叹吟咏中,洞悉其情,深有感触。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认为,人类是要前进的。所谓前进,不仅是个人的前进,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的前进。至少在杜甫那里,就是这样。诚然,杜甫的诗中,充满着悲哀忧愁,但那悲哀和忧愁,是尽管相信个人与社会都会前进,而这种进步却受到阻挠,由此而产生出的愤懑和悲怨。李白的诗,仿佛过多咏唱快乐,但他咏唱的快乐,并非像前代的诗人那样,只是出于逃避现实这种消极的理由。更强烈的,则有着把快乐视作为对人生充实的积极一面。这种积极的态度,与杜甫是相通的。
⑧唐人所认为的社会进步,就是贤达政治的实现。杜甫自己想成为从政的贤达,但未能得到那样的地位,可以说李白也是如此。而韩愈和白居易,本人则达到了那样的地位。韩愈曾为考功郎中,白居易是刑部尚书。因而,在他们的诗中,有着一般秀才成功的得意劲,而没有杜甫那样的局促感。但积极进取的精神,则终生没有舍弃。或者说,由于有那样的地位,就更增强了文学的积极进取性。在韩愈的诗中,几乎不见“泪”字,这是值得注意的。
⑨那种积极进取性,在唐人的诗中,是普遍的。贾岛被称为唐代最“寒”的诗人,但这位专写“苦辛词”的诗人也感到,把自己的生命清白地维持下去,有一种值得自豪的愉快,这是不能称作消极厌世诗的。
⑩连小诗人尚且如此,大诗人就更是广阔纵深地反映现实。特别是杜甫,对所有的事物非亲自加以审视不可。不仅对人事,对自然也是这样。悉心的观察常常透过现象,达其玄奥。说到自然,和历来的诗人一样,他不甘心被动地描写所面临的自然,而要能动地在面临的自然中附加一些内容。或者说,要自己造出一个新的自然。在一般的场合,所附加的东西,总是带有人事的象征而赋予自然以某种意义。这也是唐诗普遍的妙趣之——“情”和“景”的交融。
⑪还有,诗人各自具有鲜明的思想,与此相关联,则要强烈地进行表现。也就是诗人不愿掩饰各自不同的个性。六朝作品集《文选》中的诗,如果遮住作者的名字来读,要逐个地指明是谁的诗,颇为困难。但唐诗,杜甫就是杜甫,白居易就是白居易,唯在颓衰的晚唐时期,才有着千篇一律的倾向。
⑫总之,可以说《沧浪诗话》中所谓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那是只有在唐诗中才可能具有的吧!
(选自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李庆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