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的精神

    ①唐人之诗是中国诗的顶峰的这种认识,早在北宋时代就可明确地看到。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可能都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其时代的诗人,但他们都推崇杜甫是古今无双的诗人。这些北宋的诗人在注意到自己的诗往往流于说理时,大概一面认为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而不得已的结果,同时也承认更完美的诗是在唐代这一点同样是无可奈何的历史事实,从而把唐诗看作含有值得永远祖述的东西的存在。

    ②唐诗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有着如此空前绝后的地位,原因何在呢?大致而言,这是因为自《诗经》以来经历了千年以上历史的诗歌之流,也就是把炽烈的感情用有韵律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创作之流,到此,方始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这里显而易见的,是韵律的完善。唐诗与其以前的诗相比较,从两个方面,开拓、完善了新的诗歌形式。其一,是有着自由韵律的五言诗及七言诗,也就是被称之为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的相当长的作品。像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样长达数千言的长篇直至唐代方始盛行。这与诗歌已不仅是单纯咏唱瞬间的感情的燃烧,而是成为表达见解和思想的东西有关。其二,是短诗形式的精练。律诗的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对偶。唐以前诗的对偶,大多是同一事件的反复,因此缺乏有机联系,显得乏味;而杜甫在有机的对比或结合中,使之变化万千;诗的格律,对于优秀的诗人来说,非但不是束缚,而是鼓舞和促进,这便是出色的证明。

    ④总之,欲自由之时,便完全自由奔放,欲细密凝练之际,又极其细密,唐代方始完成了可吟唱的韵律形式。

    ⑤然而,唐诗的卓越,决不仅在于韵律,其卓越的基础,首先还是内容。

    ⑥而我以为,内容卓越的基础,存在于其思想性之中。杜甫、白居易、韩愈等,都具有一个基本的思想:他们都不仅仅是消极的,而是积极进取者。可以说,甚至连李白也是如此。这种倾向,最初是对六朝末期齐梁诗歌思想内容贫乏反拨的产物。当然,唐以前的诗歌,并非全无思想内容,但就唐以前六朝诗歌一般具有的思想倾向而言,则是极为悲观的。人们意识到动荡不安的现实,屈服于超越人力所及的命运支配,向往着虚幻缥缈的世界。因此在诗中所有的,是疑惑,是绝望。刘宋时的鲍照被认为是那个时代中最活跃的诗人了,但是,试翻阅一下他的诗集吧:“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代白头吟》),也就是说,人本来就是没有希望的存在。其结果是“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前悲尚未弭,后感方复起”(《代共门有车马客行》)。再有是对人的不信任:“心自有所有,旁人那得知”(《代别鹤操》)。被誉为那个时代最富有生气的诗人鲍照就已经是这样,而这些,也正是笼罩着无思想性的齐梁小诗人的生活基调。齐梁艳体诗也只不过是那种绝望基调上点缀的纸花而已。

    ⑦但唐人便非如此了。他们面向着前方。人生将会怎样地遭到命运恣意的摆布,他们对此并非不知。从前代诗人哀叹吟咏中,洞悉其情,深有感触。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认为,人类是要前进的。所谓前进,不仅是个人的前进,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的前进。至少在杜甫那里,就是这样。诚然,杜甫的诗中,充满着悲哀忧愁,但那悲哀和忧愁,是尽管相信个人与社会都会前进,而这种进步却受到阻挠,由此而产生出的愤懑和悲怨。李白的诗,仿佛过多咏唱快乐,但他咏唱的快乐,并非像前代的诗人那样,只是出于逃避现实这种消极的理由。更强烈的,则有着把快乐视作为对人生充实的积极一面。这种积极的态度,与杜甫是相通的。

    ⑧唐人所认为的社会进步,就是贤达政治的实现。杜甫自己想成为从政的贤达,但未能得到那样的地位,可以说李白也是如此。而韩愈和白居易,本人则达到了那样的地位。韩愈曾为考功郎中,白居易是刑部尚书。因而,在他们的诗中,有着一般秀才成功的得意劲,而没有杜甫那样的局促感。但积极进取的精神,则终生没有舍弃。或者说,由于有那样的地位,就更增强了文学的积极进取性。在韩愈的诗中,几乎不见“泪”字,这是值得注意的。

    ⑨那种积极进取性,在唐人的诗中,是普遍的。贾岛被称为唐代最“寒”的诗人,但这位专写“苦辛词”的诗人也感到,把自己的生命清白地维持下去,有一种值得自豪的愉快,这是不能称作消极厌世诗的。

    ⑩连小诗人尚且如此,大诗人就更是广阔纵深地反映现实。特别是杜甫,对所有的事物非亲自加以审视不可。不仅对人事,对自然也是这样。悉心的观察常常透过现象,达其玄奥。说到自然,和历来的诗人一样,他不甘心被动地描写所面临的自然,而要能动地在面临的自然中附加一些内容。或者说,要自己造出一个新的自然。在一般的场合,所附加的东西,总是带有人事的象征而赋予自然以某种意义。这也是唐诗普遍的妙趣之——“情”和“景”的交融。

    ⑪还有,诗人各自具有鲜明的思想,与此相关联,则要强烈地进行表现。也就是诗人不愿掩饰各自不同的个性。六朝作品集《文选》中的诗,如果遮住作者的名字来读,要逐个地指明是谁的诗,颇为困难。但唐诗,杜甫就是杜甫,白居易就是白居易,唯在颓衰的晚唐时期,才有着千篇一律的倾向。

    ⑫总之,可以说《沧浪诗话》中所谓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那是只有在唐诗中才可能具有的吧!

    (选自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李庆译,有删节)

    1. (1) 联系上下文,阐释第⑥段结尾加点词“纸花”的含义。
    2. (2) 以下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唐诗相比,宋代诗歌的说理特征更为显著。 B . 唐诗之所以具有空前绝后的地位,格律形式的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 C . 由于战乱频仍,朝不保夕,疑惑与绝望是六朝诗歌主要的思想基调。 D . 韩愈诗中几乎不见“泪”字,是因为他得到了贤达的政治地位。
    3. (3) 根据文意,以下哪一项推断不能成立(    )
      A . 唐人在歌唱丰富的思想、复杂的事件时,乐府歌行体被广泛采用。 B . 李白的诗歌中没有消极悲观、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C . 唐代诗人对命运具有的支配性力量的认识与六朝诗人同样深刻。 D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景象中包含着杜甫有意赋予的人事象征意义。
    4. (4) 请结合本文及第三单元所学唐诗,任选其中一首分析其所体现的唐诗精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