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4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练习

更新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熙宁二年,安石拜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 , 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 , 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B .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C .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D .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 B . 经术,指经学,注解诸子百家经典、阐明书中蕴含的义理的一种学问。 C . 上疏,指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此处的“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 D . 膏泽,常用意义有两个,一是滋润作物的及时雨,二是恩惠、恩泽。文中用作动词,指施恩惠。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见解独到。他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时务的,世人之所以认为经术不能用于处理时务,是因为后世的读书人大都是庸俗的。 B . 王安石勇于变法。熙宁二年,他回答皇帝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时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C . 王安石固执己见。他遇事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D . 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改革社会因循苟且的不良风气,把能否帮助皇帝大有作为和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 2.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扬州慢  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 B . “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C . 全词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实笔,为下文对比铺垫;写扬州的今日,只用虚笔勾勒。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 D . 全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写得空灵、疏淡,这样更能激起读者联想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2. (2) 这首词是怎样体现“黍离之悲”呢?请简要分析。
三、作文
  • 3.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请以“居安思危”为话题,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写一段话,至少有两处整句,150字左右。
四、文言小题
  • 4.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居域中之大 

    ③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④至于怨诽之多 

    ⑤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⑥虑壅蔽 

    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 . 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B . 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 .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D . 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 5.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 . 以其无礼于晋 B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 既而得其尸于井 D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故略上报 B . 反复不宜卤莽 C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 .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7. 填空题

  • 8. 请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以膏泽斯民

    ②同俗自于众为善

    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④以兴

  • 9. 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谢)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之罪也。

    题目: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五、小阅读
  • 10.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11.  《答司马谏议书》
    1. (1) 下面对《答司马谏议书》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在本文中,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 . 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C . 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 .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2. (2) 本文语言气势磅礴,寓刚于柔,试进行分析。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目不明曰蒙,耳不聪曰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圣则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②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 13. 诗歌鉴赏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①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②,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①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②江国:指江南。

    两首词在艺术手法的使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试结合两首词内容进行赏析。

六、现代文阅读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能改斋漫录》说:“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撰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作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这必须是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守斋《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在《词源》中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正合前说,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一般是先有乐谱再填作歌词,不过也有先作了歌词再配上乐谱的情况。 B . 更多的词人因为音乐知识贫乏,只能根据现成的乐谱填词,或找能作谱的人合作,自己填词。 C . 能够独自作谱作词的词人并不多,因为这既要求词人通晓音乐,能独自创调制谱,还要会填词。 D . 按谱填词,因在语言上受句法和声调的限制,不如先作词后作谱更便于如意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柳永与教坊乐工的合作,一词一谱,相得益彰,使其作品盛传于世,这也是柳永名声大噪的缘由之一。 B . 周邦彦与江南某氏“有瓜葛”,周邦彦常常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频频为新谱作新词,因而词集中新调新谱更多。 C . 范成大自创新曲《玉梅令》,但苦于自己没有词人的文学素养,只好请姜夔出手相助,为其新谱填词。 D . 吴曾所记《明月逐人来》词由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也是宋词中歌谱与歌词分别出于二人之手的范例。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就可以先作词,再配上谐美的歌谱。 B . 填词讲究歌韵和谐,即曲谱与文字语句协调,但真正能做到乐谱与词句合拍的少,能依谱用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C . 好多词人谈及音律望而却步。若不能通晓音律,文学功底再好,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也是难于登天的事。 D . 一般词人作词,并不要求合乐歌唱,往往不协律腔,仅依前人作品的字句声韵仿作,事实上已经把词诗律化了。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

    王安石(1021~1086年)

    个性名片: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奈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人物简介: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唐宋八大家之心为民力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

    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难得立身处世一回,借着牡丹花开,风雅地置办了酒宴,请来同事小聚。作为主家,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平日里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力喝了几杯。轮到王安石时,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张黑脸都急白了,执拗的王安石仍岿然不动。最后,暴脾气的包公没脾气了,只得放弃。

    此时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场浸泡二十余载,依然做不到官场上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酒肉吃进肚里,朋友挂在嘴上。他的人生信条简单得可怕,你走天桥,我走地下道,无私交才是王道。

    碰王安石钉子的,不独有实力派的包公,还有权力派的仁宗。

    按照帝国的规定,凡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便可回京述职,留在皇帝身边。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代,一直被视为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他人没有条件也想创造条件地上,王安石却一再矫情地拒绝,拿仁宗签发的入京圣旨当白纸。一来二去,连钦差都习惯了他的躲猫猫,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门这一次,王安石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钦差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得知消息的王安石从茅房里跳出来,抓起圣旨一路狂奔,硬生生将圣旨还了回去。

    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识抬举,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1069年,政坛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

    没办法,他情商低自有低的活法,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年,20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第二年,科举应试之日,王安石的锦绣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为状元卷子。他用甩开他人若干条街的才华,让人望尘莫及。

    随后25年里,他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其间,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全部大获成功。他靠真才实学挣得的官声与民望,让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点赞。

    最绝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他一条都不沾。

    他终生不纳妾,这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几乎绝无仅有。他正经得连自己的夫人都觉得无趣,于是夫人亲自出面,为他物色了一个美貌女子。结果,他不仅退还了女子,还帮女子家还清了债务。

    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饷,总是拎了装钱的袋子回家,然后直接交给夫人。据说,他的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了公款,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官居宰相高位那么些年,从未用此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

    如今,翻看官方修订的《宋史》,我们会赫然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的支持者、参与者、助手、学生和继承人等,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只有他这位高举变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无恙——他活得如此低调又本分,人品和文品一样无可挑剔,即便是他最强劲的政敌,也很难找出他的破绽。至于变法的完败,真是怨不得他,悲剧在于,天还没亮,而他起得太早了——超前,注定了他是孤独的伟大者。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个性名片”中介绍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表明在当时王安石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 B . 包公难得置办酒席宴请同僚,连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都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是执拗不喝,表现出王安石的目中无人和固执己见。 C . 由于不满宋仁宗的统治,不愿意留在皇帝身边,王安石一再拒绝入京任职的圣旨,不识抬举的王安石前途一片漆黑。 D . 在地方任职的25年里,王安石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官声与民望,而且也为他后来推行新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2. (2) 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王安石能“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七、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 16.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17. 忧懈怠,。《谏太宗十思疏》.
  • 18. ,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 19. 复道行空,。《阿房宫赋》.
  • 20.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六国论》.
  • 21. 举先王之政,,不为生事。《答司马谏议书》.
  • 22. 《答司马谏议书》: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而“”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2. (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
    3.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4. (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5. (5)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盘庚迁都之时,虽然“”,且“”,但他并不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 (6)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助典故说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两句话是:“。”
八、语言文字运用
  • 2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 .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 . 邪说 , 难壬人,不为拒谏。 D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向南行驶一段,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名字____:半山园。这个称谓关联着一段王朝兴衰的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____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王安石。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 , 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江宁”,在城外一个____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离半山园不远,就是著名的“谢公墩”,是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觉得,谢安一定是王安石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坛叱咤风云多年,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是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起”。(   ),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势、再掌国运航舵的历史机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灭,____没能实现报效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期而遇  一脉相承  人迹罕至  终于 B . 萍水相逢  一脉相承  荒无人烟  终究 C . 萍水相逢  息息相关  荒无人烟  终于 D . 不期而遇  息息相关  人迹罕至  终究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王安石在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中屡屡受挫 B . 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再次受挫,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 C . 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使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再次受挫 D . 王安石暂时放弃了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革新变法运动,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怀揣着以退为进、伺机再起的强烈愿望 B . 秉持着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高贵情怀 C . 振作起效法先贤、卧薪尝胆的执着精神 D . 收敛起他“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
  •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冬刚过,清明已至。

    清明,这个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节日,我们缅怀先人、哀悼亡者,也致敬烈士、感恩英雄;我们铭记苦痛、护佑历史,也珍惜当下、憧憬明天。可以说,清明是一个抚慰心灵的机会,是一个静心思考的契机,是一个联通家国的通道,安放着不同人的真情实感,塑造着时代的文化景观。

    (   ①    )2020年开始的这场疫情,很多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去年的春天。更多活着的人重整行装,擦掉泪痕,坚强前行。从寄托哀思到走向新生,我们不只有肝肠寸断的忧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武汉的樱花又如约向游人露出了笑脸,全国各地的工厂企业也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 大街小巷氤氳着令人怀念的“烟火气”。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细节,正在一点一点重新“载入”。这是一群人用莫大的牺牲换来的,我们必须学会珍惜。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清明是承载情感的节日,春天是孕育万物的季节。不忘却过往,让逝者安息;努力寻找确幸,愿生者安康。

    1. (1) 在①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清明是对过往的回眸追思,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 B . 我们可以在清明时节追思过往,亦可以希冀未来。 C . 我们可以在清明时节希冀未来,亦可以追思过往。 D . 清明是追思过往的回眸,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
    2. (2)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B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C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3. (3) 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26. 重点字音

    难壬

     

  • 27.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柳永于词的贡献,。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字以上的长调。,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创造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基本上不用比兴,

    ①硬是靠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②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

    ③是里程碑式的

    ④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⑤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中解放出来

九、名著阅读
  • 28. 品·国学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

    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荀况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墨翟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欧阳修

    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习近平

    我来积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