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4-02 浏览次数: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 1. (2024高一上·南昌期中)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下列中医药成就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②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成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③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唐本草》

    ④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成中药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
    A . 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B . 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C . 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 .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 3.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卜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
    A . 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独尊地位 B . 反映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C . 标志着中央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 D . 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 4.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朱子语类》有载:“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表明唐朝三省六部制(  )
    A . 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在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C . 运行机制的繁琐性,皇帝裁决的独立性 D . 通过行政运作程序体现了制衡原则
  • 5.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金史·兵志》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据此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  )
    A . 是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 B . 是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创新 C . 扩大了金朝的统治基础 D . 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
  • 6.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 .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 .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 .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 .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 7.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
    A . 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 . 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C . 格物致知,在于明德 D .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 8.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谟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使团(  )。
    A . 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局面 B . 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C . 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岸的影响力 D . 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
  • 9.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师翁同龢认为中国“非变法难以图存”。陕甘总督陶模上《培养人才疏》,御史胡燏棻上《自强变法条陈疏》;张之洞请准创办自立军,设立新式学堂,增课西学。光绪帝发出“何以为天下主”的感叹。慈禧太后告诉皇帝“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这说明(  )。
    A . 统治集团内斗阻碍了变法 B . 维新运动的阻力被完全消除 C . 甲午中日战争警醒了统治集团 D . 变法维新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 10.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同治初年,清政府以战败逃跑为由处死两江总督何桂清,到了光绪后期,两江总督刘坤一拒不执行清政府向各国宣战的懿旨,而是组织“东南互保”,事后清廷不仅不予处分,反予嘉奖。这反映了(  )。
    A .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 . 满汉民族矛盾的缓和 C . 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 D . 东南各省与中央决裂
  • 11.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蒙古农民》(1925年创刊)创刊号记载:“张才去,吴又来。街上死人无人埋!”“张又来,吴又去,前后唱的一台戏!”据此可知该杂志(  )。
    A . 记录了蒋介石政府的民族政策 B . 宣传了局部抗战的必要性 C . 揭露了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 D . 展现了农民在革命中的力量
  • 12.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被斥为“旧剧"。傅斯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戏剧改良各面观》,认为吾国旧剧脚本恶劣,于文学上毫无价值,于社会亦无移风易俗之功能;钱玄同斥责旧戏维护者思想保守。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戏曲的猛烈抨击意在(  )
    A . 阐明民主科学的合理性 B . 改良戏剧以宣传新思想 C .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 .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13. (2024高三上·哈尔滨期中) 李大钊指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这一认识(  )
    A . 完全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 B .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 C . 影响着后来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D . 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 14.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据统计,6 月 3 日以后,五四运动已波及全国 20 多个省的 100 多个城市, 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 地被卷入五四运动的浪潮,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 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D . 促进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15.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
    A . 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 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新问题 C . 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 .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 16.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 )
    A . 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B .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C . 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D . 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二、非选择题,本卷均为必考题,共4大题52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 17.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魏、晋时代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摘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1) 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并分析其局限性。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隋朝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并指出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 18.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完成,其基本精神就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缔结的前提。《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并非仅是男女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正如《左侍·信公二十三年》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西周初将“同姓不婚”定为宗法伦理。

    ——摘编自杨茂义《宗法制与春秋婚姻礼制》

    材料二  

    唐文宗想把临真公主嫁给当时北方大姓士族,却遣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本朝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贵族婚姻制度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从唐到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 19.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即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线建设相比,西部大开发的不同,并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 20.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标语、口号、歌谣往往打上了时代的印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走合作化道路”

    ——195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

    “工业学大庆”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其他部门学习大庆油田的经验,“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从此在全国传播

    “农业学大寨”

    ——1964年,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81)”

    ——80年代初,中央在农业改革中提出此口号,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邓小平1986年8月在天津视察过程中提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

    ——摘编自《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标语口号》

    依据上述材料,确立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