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李凭箜篌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更新时间:2024-03-24 浏览次数: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李凭箜篌         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 . 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 . 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 . 昆山玉碎凤凰叫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 2. 对《李凭箜篌引》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李贺通过诗歌来赞美李凭的精湛技艺。 B . 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C . 诗歌形象鲜明,对音乐的描写,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D . 作者直接描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 3. 下面对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 . 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 . 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 .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但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就在于联想。朱光潜说:“语言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如果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歌,就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种种关系”,然后筛选、整合各种有用信息,再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联想。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时我们就会想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飘荡,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世事无常,人生不易,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由此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进行赏析。如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蜀道悲鸟哀号,古木参天,雄飞雌从,林间盘桓,这是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上,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再结合下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几句诗歌描写了一派苍凉景象,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人迹罕至、极尽荒僻。此处写景目的在于渲染蜀道之艰之险,友人入如此艰险之地,实在让诗人担忧不已。读了这几句,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对坎坷人生的深切感叹,感受到他对前途命运的无尽担忧,体会到他对国势民生的倾心关切。如果不去想象,不去联想,我们会诧异于此处为何进行这样的景物描写。其实欣赏这几句诗歌,我们只抓住“悲鸟”“古木”“子规”“空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就不难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才有此说吧。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所以在诗歌语言形象中,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会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可以说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

    (摘编自李清《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 .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特别注重含蓄,所以要求篇幅短小,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 C . 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 D .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在于联想,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无从谈起。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所举的《江雪》的例子,论证了中国古代抒情诗虽然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 . 材料二分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有暗示性。 C . 材料一唐朝司空图的三个例子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这正是中国文学注重含蓄的艺术妙谛。 D . 材料二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增强文章说服力,同时使文章语言更加典雅有文采。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诗歌往往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十分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B . 联想就是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各种关系,并对有用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后合理想象,做出价值判断。 C . 文中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许说的是写景的诗句先是呈现为一个个画面,在此基础上读者展开想象、联想,进而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 D .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全都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理解诗歌语方不仅要重视其符号意义,还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4.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联想,请结合材料分析鉴赏诗歌时联想的作用。
    5. (5) 有人认为把《李凭箜篌引》诗句“吴丝蜀桐张高秋”换成“吴丝蜀桐弹高秋”更直接明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駏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旧唐书·李贺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B . 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C . 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D . 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与游者”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含义相同。 B .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与“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两句中的“旦日”字含义不同。 C . “所至或时有著”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或”字含义不同。 D . “少之,长吉气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 . 李长吉与王参元等人一起出游时,常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古破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就写下来投到锦囊中。母亲担心他写得太多而累坏身体。 B . 李长吉写完诗后,就丢在其他囊中,过后也不再去看。他的作品有时被人移取带走,有时被自己随意丢弃,由此可见他并不注重自己作品的留存。 C . 李长吉气绝之时,在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并且传来行车的声音和嘒管的演奏声。李商隐对这样的说法持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D . 李长吉虽是唐宗室后裔,但无缘参加科举,导致其最终没有走上仕途。他把满腹的才华倾注在诗歌创作中,并以独特的风格受到当时文人的追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②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5. (5) 李长吉被称为“奇者”,其“奇”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 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唐]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吴吟:唱吴地歌曲。②李凭,当时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著称。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诗的“风生”句与贺诗的“空山”句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音乐带给人的震撼之感,描摹音乐的神奇美妙。 B . 白诗描摹吟唱声如“风振空林”、江涛海啸,高亢旷远;贺诗摹写乐声的悲抑、清脆、高亢、欢愉等,显得更为起伏多变。 C . 白诗在描写吟唱声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志趣高雅、豁达超脱的诗人形象;而贺诗则没有直接涉及诗人的相关方面。 D . 两首诗均未对吟唱者(演奏者)的技艺作直接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吟唱者(演奏者),有的只是对音乐及其效果的摹绘。
    2. (2) 同为描摹音乐的“至文”,两诗在意象选择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请概括两者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 , 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 , 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常弹铗而歌,作不平之叹。

    1. (1)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 . 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 . 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 . 颈联用工整的对仗写自己已经离开家乡三年,一直没有机会回乡到家庙祭拜自己的祖宗,表达出漂泊异乡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2. (2)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裂帛”指“裁帛作书”,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五、情景默写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2. (2)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 (3)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乐音效果。箜篌声使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高高在上的天神也被打动。
六、简答题组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的古诗词中,“诗乐合一”的作品有不少,而《李凭箜篌引》当属上乘之作。2022年5月2日,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播出了由经典传唱人鲁璐和白举纲共同传唱的《李凭箜篌引》。

    经典传唱人白举纲 ②  , 在反复思考琢磨后打破了以往对传统音乐的想象,将箜篌和流行音乐创新结合在一起。舞台上,伴随着白举纲极富层次感的摇滚嗓,现代改良版箜篌一改传统音色的柔美温暖,更具力量感。在传统演奏过程中,箜篌弹奏者的身体会随着节奏韵律的变化,所以也被叫作坐着的舞蹈这一次,著名箜篌演奏家鲁璐也打破传统箜篌坐着弹奏的形式,“舞蹈既视感”更加扑面而来。

    箜篌最早被宫廷雅乐所用并一直兴盛至唐朝,后流传民间,奈何老百姓对其知之甚少,会弹奏的乐手也③  , 几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人们一度只能通过壁画和浮雕,探寻箜篌背后的音乐记忆。在千年前的李贺笔下,箜篌声音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流丽高亢,时而幽婉低缓,时而悦然舒展。而通过现代经典传唱人的演绎,沉睡数百年的箜篌得以重获新生,用这绝妙音色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前世今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添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语言表达
  • 10.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种结合了神话传说与诗人想象的诗性推理。

    例如:

    李商隐《嫦娥》中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两句,提到了嫦娥偷吃灵药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之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的传说。诗人想象嫦娥在月亮上非常寂寞,因而推想她一定后悔吃药了。

    请仿照以上示例,另找古诗,分析其中的诗性推理。

    推荐诗句:

    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微写作
  • 11. 白居易《琵琶行》与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后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请阅读下面文字,试就音乐描写特点,从:①以声摹声(兼用各种比喻),形象可感;②运用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两方面任选一点,写一段不少于160字的文学短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