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著作 | 作者 | 著作内容 |
《海国图志》 | 魏源 |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
《康輶纪行》 | 姚莹 |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
《瀛寰志略》 | 徐继畲 |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
第一个方案 |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 |
第二个方案 | 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 |
第三个方案 | 拳匪运动 |
| 1949 | 1950 | 1951 | 1952 |
社会总产值 | 557 | 683 | 820 | 1015 |
农业 | 326 | 384 | 420 | 461 |
工业 | 140 | 191 | 264 | 349 |
建筑业 | 4 | 13 | 24 | 57 |
运输业 | 19 | 19 | 24 | 35 |
商业 | 68 | 76 | 88 | 113 |
表1
图4
材料一
《诗经》《尚书》《史记》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商的记录。近代以后疑古思潮兴起,古代文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商代历史被打上了问号。直到甲骨文的发现、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商史摆脱了被史家怀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甲骨文内容大都为占卜辞,卜辞的内容十分广泛,透过它后人能窥得商代社会的全貌。近人王国维从甲骨卜辞中考证出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一致,实现了当世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二重印证。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二
2016年对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的考古发掘圆满结束,其中出土了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还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孔子画像。
——摘编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材料三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通过深海考古调查,在南海西北陆坡发现两处明代沉船,保存相对完好。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主要是景德镇窑的产品,推测是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推测是从海外装载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华社《相约千米深蓝 探秘海丝遗珍》
回答: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主要报刊概况
报刊名 | 发行地 | 创办者身份 | 报刊内容 |
《万国公报》 | 上海 |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 综合性时政刊物 |
《字林沪报》 | 上海 | 英国人F.H.巴尔福 | 上海租借公告、新闻、广告 |
《华北捷报》(《字林西报》) | 上海 | 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 | 英国快讯、商务情报、广告 |
《申报》 | 上海 | 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 | 商业性报纸,以外商广告为主 |
《镜海丛报》 | 澳门 | 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费南迪(Francisco Fernandes) | 政治、经济、社会消息、革命党活动 |
——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等整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当清军俘虏和中国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伸冤。媒体的沉默和政府的懦弱无力,让西方世界感觉清政府对日本行为的认同。西方社会只能听到日本一面之词,诱导国际舆论朝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西方舆论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三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创刊,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创刊号的《发刊词》清晰提出报社的工作主要有三项:第一,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第二,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第三,揭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派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形势与必要的斗争方法。
——陈信凌著《江西苏区报刊研究》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