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五年级下册 /本册综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版】五级下册课内阅读同步专项训练:02

更新时间:2024-03-13 浏览次数: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课内阅读
  • 1.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 , 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 , 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 (1) 片段根据元末明初(填作者)的《》相关内容改写。
    2.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商量- 推辞-    款待-

    3. (3) 在文中的“□”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 (4) 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周瑜认为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才用这个借口陷害诸葛亮。

      ②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这表现出周瑜并不想为难诸葛亮。

      ③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料定自己能如期交箭。

    5. (5) 读一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周瑜很高兴?
  • 2. (2022五下·金东期末) 课内阅读

    景阳冈(节选)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内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着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几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玩。武松把那太虫嘴直接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 (1) 片段主要描写的场面,老虎的绝招有三:
    2. (2) 画横线句子中的“闪”和“躲”这两个动词的运用好在哪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神地写出武松的速度非常快,反应敏捷。 B . 武松是主动躲开的,体现武艺高强。 C . 说明老虎速度太快,武松无奈只能躲闪。 D . 说明武松有意地在消耗老虎的体力。
    3. (3) 武松“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的原因是,结果他只能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这一内容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凸显了
    4. (4)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松已经发了狠,爆发了全部力量。 B . “铁锤般”说明武松的拳头硬,刚劲有力。 C . “紧紧地揪住”体现搏斗十分激烈。 D . “偷出右手来”说明武松当时比较轻松。
    5. (5) 下列关于武松的性格特点,不能在本片段中体现的一项是(    )。
      A . 机智 B . 勇猛 C . 豪爽 D . 细心
    6. (6) 文段本意是要写武松,但是却把老虎的样子与动作写得十分具体。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3. 课内阅读。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 (1) 石头变猴是因为
    2. (2) 选文最后一句运用了____修辞手法。
      A . 夸张 B . 对偶 C . 比喻
    3. (3) 下列是对选文最后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的理解。

      ①能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两个对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

      ②能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4. (4) 读一读,填一填。

      本文选自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代的。小说主要讲述了的故事,主要人物有等。

  • 4. 课内阅读。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了,丫头们在那山坡上已放起来。宝琴叫丫头放起一个大蝙蝠来,宝钗也放起个一连七个大雁来,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宝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起在空中。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一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儿,一会就不见了。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说着,有丫头来请吃饭,大家方散。

    1. (1) 宝琴的风筝是,宝钗的风筝是,宝玉的风筝是
    2. (2) 黛玉分析宝玉的风筝放不高的原因是
    3. (3) 众人说黛玉放飞风筝的寓意是
    4. (4) 用横线画出铰断籰子线后风筝的状态。
    5. (5) 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一种最喜欢的玩的游戏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