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揠苗助长 | 杞人忧天 | 滥竽充数 | 东施效颦 |
来源 | 《孟子》 | 《列子》 | 《韩非子》 | 《庄子》 |
材料一
战国商鞅铜方升 | 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壸为升”。 | (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 ——《史记·秦本纪》 |
注: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
材料二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
材料三
时间 | 评价 | 参考文献 |
战国 | 秦国宰相范雎:“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无二,尽公不还私。” | 《史记·李斯列传》 |
西汉 | 思想家董仲舒:“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汉书·食货志上》 |
1912年 | 毛泽东:“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 《毛泽东早期文稿》 |
材料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之时,是向来被看做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是政治上稍显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
材料 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最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蒙恬、汉承秦制、郡县制、五铢钱、西域都护、张骞、凿空、刺史、盐铁官营。大秦王、安敦、霍去病、甘英、文景之治、“推恩令”、丝绸之路、造纸、汉赋、华佗等。
【示例】
选词:郡县制、“推恩令”、刺史
主题: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论述: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对巩固发展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初期,封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分设刺史,代表中央,巡视监察地方,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总之,这些举措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