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史实 | 结论 |
A | 殷墟出土甲骨文 | 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
B | 春秋诸侯争霸 |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
C | 西汉兴办太学 | 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
D | 班超出使西域 | 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
材料一:
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 (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 ——《史记·秦本纪》 | |
战国商鞅铜方升 |
注: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
材料二: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
材料三:
时间 | 评价 | 参考文献 |
战国 | 秦国宰相范雎:“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无二,尽公不还私。” | 《史记·李斯列传》 |
西汉 | 思想家董仲舒:“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汉书·食货志上》 |
1912年 | 毛泽东:“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 《毛泽东早期文稿》 |
材料一:
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左为侍从俑,穿宽袖上衣,头戴笼冠:右为武士循,上身穿小袖、大开领“胡服” | 陕西西安半坡出土。此纺轮为石制品,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 | 浙江绍兴出土。青铜鸠杖顶端站立一鸠鸟,属于中原风俗;底端则跪坐一人像,其穿着明显不同于中原风俗 |
①南北朝时期的两个陶俑 | ②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 | ③春我青铜鸠杖 |
材料二:
何尊(如图)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兹中国”(我且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材料三: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竹木简笨重,帛的价格昂贵。……东汉时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于纸的发明,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起了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材料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在中央政府集中了强大的武力和财力,为中央和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政治保障。发达的封建思想文化,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精神文化基础。这里说的文化,主要内容一个是儒家政治思想,一个是书面文学。
——摘编自齐犁,王戈柳等编《民族理论论文汇编 民族关系》
材料二:
随着北方各族的内迁与征战,北方衣冠士族和下层民众的南渡,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官府实施一系列劝督农耕的政策,也有很大促进作用。东晋时期,田园、庄墅一类封建大地产在江南地区普遍化,土地兼并出现了争占山川湖泽的新趋势,农民破产加剧,纷纷成为大地主的私属人口,农业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日渐深化。
——摘编自蒋锡金《文史哲学习辞典》
材料三:《北魏帝王出御图》
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装。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利条件 | 史实 | 说明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与巩固 | ①秦朝 | 开创我国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加强中央集权。 |
西汉设西域都护 | ② | |
发达的封建思想文化 | 秦朝统一文字 | ③ |
④西汉 | 加强思想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