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9-30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八上·香洲期末) 1839年6月3日,根据道光帝的命令,林则徐在虎门共销毁鸦片……237万斤,这个数字占1838—1839年运往中国的鸦片总额六成左右。这一行为( )
    A . 改变了中国贸易出超的局面 B . 杜绝了鸦片走私 C . 表明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D . 增加了政府收入
  • 2. (2024八上·香洲期末)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乘公议定”。这一条款破坏了中国的( )
    A . 自然经济 B . 领土完整 C . 司法独立 D . 外交主权
  • 3. (2024八上·香洲期末) 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以下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表达,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B .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C . 沙俄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 D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4. 题4表是太平天国运动部分重大事件,该表内容共同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时间

    重大事件

    1851年

    洪秀全称“天王”

    1853年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

    1856年

    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公开分裂

    题4表

    A . 利用宗教发动人民群众 B . 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C . 革命纲领带有空想色彩 D . 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5. (2024八上·香洲期末) 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局后指出:“所造战船既可布置沿海各省以保卫京师,也可在无事之时转运粮食,发展贸易”。由此可知,左宗棠( )
    A . 主张加强西北塞防 B . 具有富国强兵意识 C . 强调保障粮食安全 D . 重视发展资本主义
  • 6. (2024八上·香洲期末) “甲午之役大败于日,朝野上下始憬(jǐng)然悔悟……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而各省亦接颈而起,若武备,若自强。若农务,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材料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 .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 解决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 . 刺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D . 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 7. (2024八上·香洲期末) 《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我们在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讲救亡”。材料反映出《马关条约》的签订( )
    A .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 拉开了改革图强的序幕 C . 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 . 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 8. (2024八上·茂名期中) “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嫉妒仇视变法……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充满仇恨。他们聚集在一起,成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支持力量”。材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 )
    A . 触犯顽固派的利益 B . 改革措施不得民心 C . 推动人民思想解放 D . 消除清廷内部矛盾
  • 9. 题9图是1900年前后民间散发的漫画。画面上,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作品利用谐音艺术,“猪”者,“主”也,“羊”者,“洋”也。与漫画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甲午中日战争 B . 公车上书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 10. (2024八上·香洲期末) 法国政府的一份备忘录提到:为了使各国部队从沿海通往北京的道路保持畅通,各国需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备忘录的内容最终写入了( )
    A . 《天津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1. (2024八上·珠海期中) 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
    A . 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 . 致力于实业救国 C . 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 D . 对国情认识加深
  • 12. 题12图反映了( )

    A . 变法图强运动的艰难 B . 革命志士誓死的决心 C . 专制走向民主的必然 D .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 13. (2024八上·香洲期末) 史学家对辛亥革命有成功论、失败论、妥协论等不同的评价。以下史实能佐证“成功论”的是( )
    A . 临时政府承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B . 清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C .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D .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4. (2024八上·香洲期末) 1920年春,蔡元培率先在北大开放大学女禁,招收九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仿效,女生络绎进入各地大学,蔚成风气。据此可知,当时的大学( )
    A . 营造兼容并包的氛围 B . 注重聘请不同政见的教师 C . 重视国民教育的普及 D . 倡导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
  • 15. 题15图是五四时期画家丁悚的漫画作品《势不两立》。共创作意在表明( )

    A . 学生面对强权毫不畏惧 B . 学生需要维护社会治安 C . 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 D . 早期无产阶级势单力薄
  • 16. 题16表为中共三次会议的内容,其变化体现了( )

    会议

    内容

    中共一大(1921年)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1922年)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三大(1923年)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A .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B . 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完善革命理论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开始改变 D .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广
  • 17. (2024八上·香洲期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有六位参加过南昌起义,十位大将中有四位参加过南昌起义或加入过南昌起义部队。这是因为南昌起义( )
    A .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C . 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D .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 18. 题18图所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A . 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B . 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C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破裂 D . 国民革命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 19. (2024八上·香洲期末) 千百年来,获得土地是农民的愿望。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史上土地问题搭配正确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B . 辛亥革命——《中国土地法大纲》 C . 新文化运动——平均地权 D .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 20. 题20图所反映的现象,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 B . 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了农村 C .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人运动 D .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21. 某学者评价某次历史事件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研究此事件应选用的地图是( )
    A . B . C . D .
  • 22. (2024八上·香洲期末) 毛泽东称其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周恩来称之为“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蒋介石谓之曰“中国五千年历史绝续之所关”“转祸为福之道也”。他们共同评价的是( )
    A .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 . 一二•九运动的发生 C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 . 重庆谈判的顺利进行
  • 23. 题23图所示目录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目录中的“____”处应填( )

    A . 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B . 百团大战的胜利 C . “皖南事变”的发生 D .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 24. (2024八上·香洲期末) 英国的《泰晤士报》对第三次长沙会战评价辽:“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就是华军之长沙大捷。”这说明长沙会战( )
    A .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B . 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 . 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彻底破灭 D .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阶段
  • 25. 题25图是冼星海在延安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手稿的一部分,这部手稿入选了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是一手史料。它可用于研究的历史时段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26. (2024八上·香洲期末) 学者高永中认为,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肩负历史重任,以自己的政治主张、钢铁意志和模范行动,一直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该学者重点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 )
    A . 领导全国抗战 B .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 . 独自抗击日军 D . 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 27. (2024八上·香洲期末) 1946—1948年,山东有约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拾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这一战争奇观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
    A . 打退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 . 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 . 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 D . 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
  • 28. 题28图反映了我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发生变化的是( )

    图1910年时车站景象   图2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图3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图4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题28图

    A . 生活方式 B . 政治制度 C . 社会性质 D . 出行方式
  • 29. 面对“不借助国外技术难以修成”的讥讽,简天佑发出了“中国之事应办自因人”的响亮回答。这具体体现在他主持建成了( )
    A . 京张铁路 B . 浙赣铁路 C . 沪杭铁路 D . 钱塘江大桥
  • 30. 题30图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示意图。

    由此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 )

    题30图

    A . 发展进程曲折 B . 资金投入不足 C . 地区分布不平衡 D . 部门比例不协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2分,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广东丝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题31表是1843年—1853年广州、上海生丝出口统计比较

    题31表

    ——整理自罗小霞《近代广州港贸易兴衰与其腹地范围的变迁(1842-1911)——以丝茶等出口为例》

    材料二   广东丝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留下辉煌的一页。1873年,广东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中国的丝绸工业走入近代化……1919年春,丝商岑国华、岑钿礼在广东顺德葛岸乡率先改革丝制工艺,采用日本新式缫丝机……产量、质量显著提高,销路日畅,国外输出骤增,至1922年全省共有丝厂200余家,输出额达7余万包,广东遂成中国丝织业中心。

    ——周利成《广东丝业的流金岁月》

    材料三   (广东)沦陷之后,日军经常封锁珠江航道,禁止商船通行,贸易越陷停顿。同时广东地方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加上仅剩的一些丝绸产地或蚕丝行商经常被洗劫,使蚕丝业大受影响……日寇占领时期,日伪政权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使在战火中已经千疮百孔的广东蚕丝业被摧残得奄奄一息。

    ——刘永迹《近代广东对外丝绸贸易史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广州、上海生丝出口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简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广东丝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对广东丝业发展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广东丝业发展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近代广东丝业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启示。
  • 32. (2024八上·香洲期末) 近代以来,中国人创办了大量报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报刊创办情况一览表(部分)

    阶段

    报刊创办情况

    鸦片战争时期

    国人创办的报刊最先出现于广州、上海等地。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为“探访夷情”,组织编译了《澳门月报》,介绍西方各国情况及其对禁烟的反应。

    戊戌变法时期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中外公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辛亥革命时期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国内集中在上海,如《苏报》、《国民日报》、《警钟日报》;国外集中于日本,如1905年在东京创办的《民报》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随后出现了《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

    上海创刊的《共产党》《劳动界》等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 (1)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2. (2) 根据材料,从“报刊与政治”、“报刊与思想”、“报刊与社会生活”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33. (2024八上·香洲期末) 干部的培养,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1927年5月9日)在武汉召开,大会提出随着党组织的迅速发展、“党的干部人才缺乏而幼稚”问题日益突出……工会运动“无论最上层领袖或下层的干部人才,都极缺乏”……革命战争的猛烈开展,牺牲了很多干部,“最好的干部遭受屠杀,工农的先锋遭受很大的损伤”,另一方面,“加以教育与训练的缺乏,党的干部人才更显不足”,干部素质不高问题突出,“极易引发干部恐慌现象,严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摘编自袁玉芝 赵伽诺《培养干部为革命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服务》

    材料二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党中央创办陕北公学,就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抗战干部……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学校开设了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问题、战略战术、炮兵、测绘、地形、修筑阵地、射击、救护、群众工作等课程,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民众运动和政府工作教育、军事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招生方面,实行“来者不拒”的方针,陕北公学的学员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有工人,也有农民;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有红军,也有来自国统区的干部;有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

    ——摘编自刘复兴 袁玉芝《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实践及经验》

    材料三   “现在准备随军南下的五万三千个干部,对于不久将要被我们占领的极其广大的新地区来说,是很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准备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为了这一点,我们的同志必须用全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及其他工作。”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发言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1927年“党的干部人才缺乏而幼稚”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陕北公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其在招生方面实行“来者不拒”的方针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干部培养方向上的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干部培养中体现的智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