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重大事件 |
1851年 | 洪秀全称“天王” |
1853年 |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 |
1856年 | 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公开分裂 |
会议 | 内容 |
中共一大(1921年) |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
中共二大(1922年) |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中共三大(1923年) |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
材料一 下表是1843年—1853年广州、上海生丝出口统计比较
——整理自罗小霞《近代广州港贸易兴衰与其腹地范围的变迁(1842-1911)》
材料二 广东丝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留下辉煌的一页。1873年,广东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中国的丝绸工业走入近代化……1919年春,丝商岑国华、岑钿礼在广东顺德葛岸乡率先改革丝制工艺,采用日本新式缫丝机……产量、质量显著提高,销路日畅,国外输出骤增,至1922年全省共有丝厂200余家,输出额达7余万包,广东遂成中国丝织业中心。
——周利成《广东丝业的流金岁月》
材料三 (广东)沦陷之后,日军经常封锁珠江航道,禁止商船通行,贸易越陷停顿。同时广东地方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加上仅剩的一些丝绸产地或蚕丝行商经常被洗劫,使蚕丝业大受影响……日寇占领时期,日伪政权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使在战火中已经千疮百孔的广东蚕丝业被摧残得奄奄一息。
——刘永迹《近代广东对外丝绸贸易史研究》
中国近代报刊创办情况一览表(部分)
阶段 | 报刊创办情况 |
鸦片战争时期 | 国人创办的报刊最先出现于广州、上海等地。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为“探访夷情”,组织编译了《澳门月报》,介绍西方各国情况及其对禁烟的反应。 |
戊戌变法时期 |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中外公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
辛亥革命时期 |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国内集中在上海,如《苏报》、《国民日报》、《警钟日报》;国外集中于日本,如1905年在东京创办的《民报》 |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 |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随后出现了《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 |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 | 上海创刊的《共产党》《劳动界》等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材料一 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1927年5月9日)在武汉召开,大会提出随着党组织的迅速发展、“党的干部人才缺乏而幼稚”问题日益突出……工会运动“无论最上层领袖或下层的干部人才,都极缺乏”……革命战争的猛烈开展,牺牲了很多干部,“最好的干部遭受屠杀,工农的先锋遭受很大的损伤”,另一方面,“加以教育与训练的缺乏,党的干部人才更显不足”,干部素质不高问题突出,“极易引发干部恐慌现象,严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摘编自袁玉芝 赵伽诺《培养干部为革命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服务》
材料二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党中央创办陕北公学,就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抗战干部……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学校开设了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问题、战略战术、炮兵、测绘、地形、修筑阵地、射击、救护、群众工作等课程,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民众运动和政府工作教育、军事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招生方面,实行“来者不拒”的方针,陕北公学的学员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有工人,也有农民;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有红军,也有来自国统区的干部;有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
——摘编自刘复兴 袁玉芝《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实践及经验》
材料三 “现在准备随军南下的五万三千个干部,对于不久将要被我们占领的极其广大的新地区来说,是很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准备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为了这一点,我们的同志必须用全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及其他工作。”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