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

更新时间:2024-11-15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70分)
  • 1. (2024高一上·南开期中) 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这些考古成就能说明( )
    A .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B . 原始社会发展的全貌 C .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 . 早期国家发展的程度
  • 2.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左图是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玉龙,右图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蛋壳黑陶杯。在这些文化形成的时代,人们已经使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并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上述文化形成于( )

    A . 旧石器时代 B . 新石器时代 C . 青铜时代 D . 铁器时代
  • 3. (2024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 . 阶级分化明显 B . 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 C . 社会经济繁荣 D .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 4.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下图是仰韶村遗址出土的月牙纹彩陶罐,表面打磨光滑,腹部装饰了一圈类似月牙的纹饰,鼓腹平底,呈红褐色。这说明仰韶文化时期( )

    A . 掌握了彩绘陶器制作技术 B . 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 . 部落之间存在频繁的战争 D . 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
  • 5.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这可以用来研究( )
    A . 夏朝经济 B . 商朝政治 C . 西周文化 D . 战国军事
  • 6.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许倬云先生指出,西周原来只是僻处西方的一个“方邦”,在打败商人后,人少,为治理那么大的国家,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了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了合作共存的态度。这说明分封制(   )
    A . 具有包容性 B . 构建了政治同盟 C . 具有开创性 D . 避免了权力争夺
  • 7.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   )
    A .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 . 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C . 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 D . 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
  • 8.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A . 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 . 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 . 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D . 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 9. (2024高一上·南宁期中) 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   )
    A . 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 . 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 C . 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 . 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
  • 10.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给耕地合理施肥,耕翻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以获得最大的收获。”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A . 刀耕火种 B . 男耕女织 C . 铁犁牛耕 D . 精耕细作
  • 11. (2024高一上·常德西洞庭管理开学考) 一位历史学者说:“我们当然清楚,青铜时代有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使用,不是在生产技术方面,而是在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    )
    A . 饮食 B . 娱乐 C . 装饰 D . 政治
  • 12.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春秋时期,天子行祭祀之礼,撤祭时唱《雍》。《论语》记载鲁国权贵三家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孔子评论:他们怎么可以在自家堂上行此大礼?据此可知孔子主张( )
    A . 推行仁政 B . 简化祭礼 C . 维护周礼 D . 隆礼重法
  • 13.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 )
    A . 百家争鸣 B . 焚书坑儒 C . 儒学复兴 D . 西学东渐
  • 14. (2024高一上·南宁期中) 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体现出他的治世理念源于(    )
    A . 儒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墨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 15.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针对先秦文字的紊乱状况,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这种文字是( )
    A . 楷书 B . 行书 C . 小篆 D . 草书
  • 16.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   )
    A . 世袭 B . 中央任命 C . 恩荫 D . 科举选拔
  • 17.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 . 秦统一的背景 B . 秦统一的过程 C . 秦统一的方式 D . 秦统一的意义
  • 18.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设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填写( )
    A . B . 诸侯 C . 卿大夫 D . 丞相
  • 19.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下列属于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是( )
    A . 创立禅让制 B . 建立内外服制 C . 实行分封制 D . 推行郡县制
  • 20.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图1中秦朝的举措( )

    A . 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 .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 . 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 21.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秦朝建立时自认为水德, “水气胜,故其色尚黑”,所以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并把百姓命名为“黔首”。这表明秦始皇( )
    A . 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 B . 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 . 把儒学作为官方学说 D . 大力推行郡县制度
  • 22. (2024高一上·云阳县月考) 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解决边疆危机 B . 削弱诸侯势力 C . 加快经济开发 D . 抑制土地兼并
  • 23.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 )
    A . 崇尚无为 B . 尊崇儒术 C . 礼佛尊道 D . 重文轻武
  • 24. (2024高一上·南开期中)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 )
    A . 改革了选官制度 B . 弱化了丞相权力 C . 实行了监察措施 D . 加强了商业管控
  • 25. (2024高一上·大庆月考) 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 .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 .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 26. (2024高一上·云阳县月考) 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
    A . 节省开支 B . 整顿吏治 C . 威慑外戚 D . 遏制诸侯
  • 27.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这部著作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 “它”是( )
    A . 《春秋》 B . 《论语》 C . 《汉书》 D . 《 史记》
  • 28.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东汉时期的( )
    A . 《神农本草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千金方》 D . 《本草纲目》
  • 29.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 .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30.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 . 齐桓公成为霸主 B . 商鞅推行新法 C . 秦完成统一大业 D . 夏朝巩固统治
  • 31.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剧作家田汉曾写过一部剧本,里面讲述了一位美丽端庄、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带着其父“利乐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为嫁妆,克服了思亲念家之情,踏过迢迢万里险途,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剧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为( )
    A . 王昭君 B . 文成公主 C . 武则天 D . 金城公主
  • 32.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了解宋代政治,下列哪一史料最合适( )
    A . 《梦溪笔谈》 B . 《宋史·职官志》 C . 《清明上河图》 D . 《马可·波罗行纪》
  • 33.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 )
    A . 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 .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D .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34. (2024高一下·汉寿月考) 1313年,元仁宗下诏,“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强调官吏选拔考试的内容要以儒家经典为主,次年开始考试,设进士科。这表明当时( )
    A . 推行了行省制度 B . 沿用了科举制度 C . 加强了边疆治理 D . 废除了丞相制度
  • 35.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1691年,康熙帝把蒙古的所有王公、新疆的部分王公和西藏的喇嘛请到多伦诺尔兵营,在这里阅兵和会盟。之后,清廷把漠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凭借着喀尔喀部落在北部边疆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次会盟( )
    A . 加强了东南海防 B . 促进了中外联系 C . 巩固了清朝疆域 D . 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非选择题(2题,共计30分)
  • 36.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材料分析题

    图一: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兵俑

    图二:秦始皇陵修建者墓地瓦志(墓志)瓦志上刻有“平阳”“赣榆”“东武”等地名

    图三:秦始皇陵出土的刑具

    根据上面秦始皇陵相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 (1) 图一中的兵俑与当时哪项手工业部门直接相关?大量的兵俑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以此判断孔子对此制度的态度,并说明这一态度与孔子的哪一思想有关。
    2. (2) 据实测,图一的兵俑平均身高为1.85米,为什么要将兵俑塑得如此高大?这是否可以证明古人的平均身高比今人高?为什么?
    3. (3)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坐北朝南,而图一的兵马俑坑却在秦始皇陵东侧,而且又面朝东方。依据所学知识,试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4. (4) 图二和图三为我们了解秦始皇陵营造者的情况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
  • 37.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哪位君主采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