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联考...

更新时间:2024-09-04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右图是仰認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姜寨聚落遗址 。这一 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 。这表明当时( )
    A . 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B . “万邦”时代已开启 C . 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 . 父系氏族社会来临
  • 2.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商鞅提出了“徘民”(招来民众)政策,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广土众民”,越国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社会( )
    A . 诸国纷纷变法改革 B .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C .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 人口数量决定国力强弱
  • 3.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批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
    A . 国家的治理方略 B . 国家统一 的方式 C . 国家最高统治权 D . 单纯的学术问题
  • 4.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西周初期,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统治阶级内部确立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 。其根本目的是( )
    A . 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 . 消彈商朝政治的影响 C . 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 . 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 5.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如表是“封”和“称”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称县制的建立( )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 . 扩大了统治区域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实现了国家统一 D . 借鉴了西周制度
  • 6.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 .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 .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 .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 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 7.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汉文帝曾两次下沼“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 。公元前167年,又宣布 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 .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 . 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 . 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 . 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 8.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东汉后期,皇帝年幼继位,由太后临朝,但太后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 。东汉外戚擅权的根源是( )
    A .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 . 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 C . 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D . 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
  • 9.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晋史学家习凿齿言:“ 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关,吴人不能越淮、河(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馋,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
    A . 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 B . 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 C . 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 D . 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
  • 10.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下图中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 )

    .及帝(晋元帝司马容)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 。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A . 贵族世袭特权 B . 士族逐渐嶇起 C . 门阀势力显赫 D . 统治根基不稳
  • 11.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草书始于汉初,在唐代达到极盛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 由此可见,草书( )
    A . 融合了其他字体优点 B . 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 C . 易于抒发出情感意境 D . 笔画分明、结构方整
  • 12.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惰朝统一后,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建立许多义仓 。其目的是( )
    A . 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B . 保障朝廷的物资供应 C . 保证军队粮食供应 D . 防备灾害以贩济百姓
  • 13.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以任意名目摊派赋税,造成杂税林立 。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400万贯 。这表明唐中后期( )
    A . 基层治理混乱 B . 中央集权弱化 C . 赋税改革失败 D . 政府财政困难
  • 14.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惰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 。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 . 强化了儒学独尊 D . 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 15.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徵(征)求运输,百役并作,人户调耗,版图空虚。”这反映了当时( )
    A . 赋役制度返须调整 B . 户籍制度管理严格 C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 募兵制度难以为继
  • 16.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唐初,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尤其是贞观之治等盛世时期,而剩余必然通过交换和转移才能兑现社会生产总平衡 。这论证了唐初( )
    A . 开拓创新的制度建设 B . 盛世局面出现的因素 C . 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D . 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
  • 17.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唐朝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派学问僧到长安求法。唐朝后期,不少海路来华的商人也在广州、泉州等地定居。以上史实描述的是唐朝时期(    )
    A .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 政治制度的创新 C .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 文学艺术的繁荣
  • 18.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宋太祖赵匪凰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削弱宰相权力 C . 缓解边境压力 D . 解决财政危机
  • 19.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别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从变法结果看,“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变法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B . 治国理念实现需要精准施策 C . 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措施实施 D . 后世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 20.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燕云十六州长期被辽占领,众多汉人生活于此,其中一些还在辽担任官职,受到重用,甚至出现了“汉官不思归”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 辽朝文字体系已经成熟 B . 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 C . 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 D . 辽宋经济交流十分密切
  • 21.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惠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共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 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惠的这一论述意在( )
    A . 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 B .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 . 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 D . 据弃儒家的礼制传统
  • 22.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唐朝时,官府规定从事工商业者不得参与科举。到了宋朝,这一政策变了,商人及其子女都允许参加科举。这反映出宋代( )
    A .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 . 门第观念淡化 C .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 政府职能弱化
  • 23.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有学者说,元代行省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 .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 导致了地方权力渐趋虚化 C . 加剧了社会矛盾 D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24.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B . 《岳飞抗金》历史剧本 C . 《资治通鉴》译注本 D . 平定准鳴尔的传说故事
  • 25.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宋元时期,豪放的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乐调—散曲 。散曲的形成反映了( )
    A .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创新 B . 汉族民众喜爱北方民族音乐 C .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 D . 士族阶层推动文化多元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0分。
  • 26.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称,称置守、尉、监 。更名民日“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館,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泰简博物馆藏)
    文字:“迁陵洞庭郡”

    1. (1) 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 27.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 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 。与此同时,城市格局 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悦 。更值得重视 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 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 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冷水场亦属矿

    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 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串大量走向市场, 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 。 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 有了显著发展 。 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 。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