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

更新时间:2024-09-04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 1. (2023高一上·月考)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禽。这体现了(   )
    A . 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大门 B . 中华文明多元多样的特点 C .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 . 陶器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
  • 2. (2023高一上·月考) 商鞅变法时颁布《分户令》,把大家庭拆分到最小限度,从大家庭内挖出许多闲散劳动力,通过拆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这一做法(   )
    A .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 . 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 D . 阻断了土地兼并的发生
  • 3. (2024高二上·丰城开学考) “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反映了(   )
    A . 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度 B . 秦汉注重史学研究和编撰 C . 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弱化 D . 秦汉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 4. (2024高一上·岳阳月考) 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 . 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 .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D . 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升
  • 5. (2023高一上·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在今江苏丹阳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在今浙江湖州筑获塘,“溉田千顷”;在湖北荆州筑获湖,“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水利灌溉的修整说明(   )
    A .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南方农业的发展 C . 民族融合的趋势 D . 豪强势力的发展
  • 6. (2023高一上·月考) 北魏迁都洛阳后,太子元恂偷跑回平城,孝文帝说“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下诏废太子,后处死;同年鲜卑贵族的部分元老发动政变,孝文帝严厉打击并捕杀了很多人。这表明(   )
    A . 改革变法是大势所趋 B . 鲜卑贵族不支持变法 C . 北魏政权面临着分裂 D .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 7. (2023高一上·月考) 贞观三年,中郎将常何上书直言朝政,太宗凭自己对常何的了解,认定奏章非常何所作,追问之下,常何承认是自己的门客马周代拟。太宗立即召见马周,予以重用,并赐常何绢三百匹鼓励荐贤。唐太宗这样做(   )
    A . 建立了科举选官的制度 B . 形成了重视人才的文风 C . 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形成 D . 有利于经济制度的变革
  • 8. (2023高一上·月考) 隋唐时,三省长官地位显赫,不轻易授人,但皇帝往往指定信任的或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给他们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 . 辅佐皇帝避免失误 C . 共同决策提高效率 D . 行使权力扩大相权
  • 9. (2023高一上·月考) 日本学者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说:“奈良的贵族    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两位学者的记载都印证了唐朝(   )
    A . 对外交通发达 B . 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C . 民间交往频繁 D . 日本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
  • 10. (2023高一上·月考) 宋初设置枢密院,主要职权是“掌军国机务,出纳密令”;并设立机速房,作为统一收发军事机密文书的机关。这些措施(   )
    A . 利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 起到了对外保卫的职能 C . 消除了泄露机密的弊端 D . 提高军事机密传输效率
  • 11. (2023高一上·月考) 党项人与汉族人杂居在河套地区,以农业为主,“地饶五谷,尤宜稻麦”;近代该地区出土不少木活字印刷的西夏文印本和佛经。据此可知(   )
    A . 西夏在军事上始终保持强势 B . 中华文明互学互鉴和而不同 C . 民族交融促进少数民族发展 D . 少数民族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 12. (2023高一上·月考) 元朝长途海运航线开辟后,从江南运往北方的米粮,由初辟时年运数十万石到天历二年(1329年)增加到三百五十二万二千一百六十三石一斗,而江南诸色物产及“迤南番贡”,亦随粮船之后陆绎北上。元朝海运的开辟(   )
    A . 巩固元朝封建政权 B . 以管控南方为根本目的 C . 推动海外贸易繁荣 D . 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 13. (2023高一上·月考) 图一为秧马图,秧马即旧时中国农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苏轼曾作《秧马歌》“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这体现了( )

    图一

    A . 农学理论有了新发展方向 B . 农业技术注重实用性 C . 文学作品能如实反映现实 D . 广大农民生活的艰辛
  • 14. (2023高一上·月考)  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 . 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 . 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 . 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 . 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 15. (2023高一上·月考) 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返,络绎不绝。由此推断,这一时期(   )
    A . 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B . 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C . 明清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D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6. (2023高一上·月考) 明中叶以前的文学作品,活跃其中的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和妖魔鬼怪。明中叶以后,商人、小贩、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等成为小说的主角,这种变化表明(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学世俗化 B . 明清儒学的新发展带来思想解放 C . 市民阶层的兴起决定小说的产生 D . 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成为时代潮流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 17. (2023高一上·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此外,《博物志》还记载了许多丝绸之路之事,后人审视丝绸之路提供了民间视角。

    ——摘编自张黎明《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博物志》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并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 18. (2023高一上·月考) 唐代是科举制的奠基期,宋以后各代科举皆从唐代科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在位期间(650-683)所举行的22科共取进士578人,平均每科26人略多。龙朔三年(663),以右史董思恭与考功员外郎权原崇同知贡举,思恭泄漏进士策问题目,案发,经三司审问,“赃污狼藉”,原来是贿买考题,于是“命西朝堂斩决”,由于董思恭临刑告变,于是免予死罪,改判为流放南方偏远的梧州。这是中国科举史上首例科场案,预卖考题要处以死罪,于朝堂斩首处决,量刑可谓极重。因此说“高宗时,进士难其选”。

    材料二  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下诏废止了中唐以来知贡举官与及第考生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的习惯做法。乾德元年(963),又下诏规定:“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编者注:通榜公荐法是唐代科举中制度所允许的推荐考试的办法,即知贡举官将赴贡院之前,中央台阁大臣可以向其推荐自己所了解的具有才艺的举子),违者重置其罪。”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1. (1) 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宋科举制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 19. (2023高一上·月考) 城市的地图一定程度反映城市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都长安图                                                                   北宋东京图

    材料二  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元】脱脱等《宋史·河渠志》卷三

    宋朝自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载着中国商人航行在南海上的中国船只,取代了南亚和西南亚的商船。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对比材料一的唐都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示意图,概括两座都城有何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宋代东京城繁华的原因。
  • 20. (2023高一上·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漠北原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还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强边疆蛮夷的素质,增进他们的国家观念。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元朝和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相似之处。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