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11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寻访山水美景(39分)
  • 1. (2023八上·钱塘期末) 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班级开展“寻访山水”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吧!

    活动一:访山水之妙

    西湖的一汪碧水,悄悄注入杭州的灵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胜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诗情,自出(xīn)裁在杭州;远离喧(xiāo)、清闲自得的山水,保留着中国文化精致的记忆,寄托着人们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如此____的山水与文化紧密相连,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胜,杭州的山水因为人的居住和参与,逐渐演变成了生动的人文意象与城市肌理,并与现代城市生活(róng)为一体,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展露出了自身的个性。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自出(xīn)裁 

      ②喧(xiāo)

      (A.zǎi B.zài) 

      ④(róng)为一体

    2. (2) 填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惟妙惟肖 B . 无动于衷 C . 巧妙绝伦 D . 妙手偶得
  • 2. (2023八上·钱塘期末) 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诗文。

           中国文人流连钟情于山水,山水给予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隐天蔽日”,是郦道元对山峡壮阔的描绘;“夕日欲颓,”,是陶弘景笔下灵动的美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抒写的浓烈乡愁;“树树皆秋色,”,是王绩勾勒的山野秋景;“,绿水逶迤”,是欧阳修短浆轻舟的惬意;“争渡,争渡, ”,是李清照遇见的惊喜;“”,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耳闻目睹的莺歌燕语。

  • 3. (2023八上·钱塘期末) 山水是风景,也是险阻;是历练,也是见证。在《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的“跋山涉水”中,你读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精神?请选择下列事件中的一项进行分析。

    A四渡赤水河 B巧渡金沙江 C飞夺泸定桥

  • 4. (2023八上·钱塘期末) 厚植绿水青山,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为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提供了遵循和方向。____。“两山”理论系统阐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指明了保护协调和发展共生。“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应是和谐共生,互利共赢。
    1. (1) 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干缺少宾语中心语,请修改。
    2. (2) 上文横线处填入语句,语言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绿水青山产出的生产生活用品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②因此,绿水青山既是自然生态财富,又是社会经济财富。

      ③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本身有良好的服务功能。

      A . ①②③ B . ③②① C . ②①③ D . ③①②
  • 5. (2023八上·钱塘期末) 品山水诗文

    【甲】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右溪记

    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②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③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丙】渔翁④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⑤燃楚竹。

    烟销⑥日出不见人,欸乃⑦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①欹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②都邑:都会城镇。③俾(bǐ):使。④本诗写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⑤清湘:清澈的湘水。⑥销:消散。⑦欸乃:本为象声词,摇橹声,此代指渔歌。

    1. (1) 请你根据提示,完成断句和字词解释。

      断句方法

      断句

      解释词语

      依照句式断句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①解释“绝”:

      根据谓语动词断句

      ②限断两处:

      乃疏凿芜秽俾亭宇植松与桂

        

      ③选择“为”的义项 :

      A<动>做;干。

      B<动>成为;变成。

      C<动>是。

    2. (2) 《渔翁》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尤为人称道,请你根据示例作朗读设计。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示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朗读设计:“从流”慢读,“飘荡”声音延长,表现作者泛舟赏景的悠闲自在;“任意”重读,强调作者的潇洒舒适和随遇而安。

    3. (3) 【甲】【乙】两文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情趣盎然,请任选下列一句进行赏析。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 (4) 同写山水,柳宗元在《渔翁》中的心境和吴均、元结哪一位的心境更相似?请结合以上诗文内容、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
二、探秘昆虫世界(21分)
  • 6. (2023八上·钱塘期末) 班级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空河

           ①我总能碰见蟋蟀。

           ②我家在二十五楼,离绿化带很远,离种花人家的阳台也远。门窗时常紧闭,但就是会从客厅的某个角落里突然蹦出一只蟋蟀,小小的、黑褐色的,沉默地歇在木地板上。

           ③我对蟋蟀的处理方式,可能更人道一些。在胆子大的时候,我会努力用扫把将它赶出家门,希望它学会从安全通道下楼梯,重新回到土地上。碰上不合作的蟋蟀,我便敞开阳台门,期待它怎么来就怎么回。

           ④在我的家乡,传说逝去的人如果想回家看一看,就会变成蟋蟀,因为它小而常见,行动又迅速,回家偷偷看上一眼,过夜就会离去。

           ⑤这个奇怪的说法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夏日夜里,我们常常大开着窗户看电视。一天晚上,电视机后面突然传来蟋蟀的叫声。妈妈在电视机后面找来找去,直到那只蟋蟀自己蹦出来,落在窗户边上,半透明的翅膀不断抖动。我吓得跳上沙发,催促妈妈快赶走它。

           ⑥妈妈笑了笑,找来塑料袋,轻轻地把蟋蟀一兜,望着窗户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换了鞋下楼,把它放到小区的绿化带里。如此大费周章,并不是城市居民对待恼人生物的惯常行为。这时,妈妈便给我讲了那个奇怪的说法:“到家里来的蟋蟀和蚂蚱,都是记挂着你的逝者变的。”可是这个说法太单薄了,我笑她迂腐,并没有放在心上。

           ⑦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那是一只特别的蟋蟀,个头儿很大,而且是灰色的,灰得像老人的头发。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

           ⑧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

           ⑨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

           ⑩外公去世得早,很突然,送进手术室前就已经昏迷,没能留下一句告别的话。留下来的,只有藏在妈妈钱包里的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

           ⑪有一年夏末,我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一个人住在山里,田里遍地都是活儿。她干活儿的时候,我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坐在院子里看书。那只蟋蟀出现的时候,我像有种特别的感觉,抬了抬头。

           ⑫蟋蟀离我大概三米远,停在院子里的一小块苔藓上,触须轻轻地摇动着。我屏住呼吸,悄悄站起来,而它跟着我微微动了动。我突然想起妈妈的话,慢慢走到另外一边。那只蟋蟀竟然也转了过来,头一动不动地冲着我。

          ⑬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外婆回来的时候,我赶忙指给她看那只奇怪的蟋蟀,又说起妈妈告诉我的传说。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

          ⑭几年后的秋天,我去日本出差。我趴在小桌前看文件,一抬头时,只见一轮明亮又清冷的圆月,静谧美好,却悬在他乡的夜里。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

          ⑮我已经格外熟练,用便利店的口袋把它套进去,打一个结,拎着下楼。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

          ⑯草丛中各种虫鸣此起彼伏,夏夜晚风送来身后游人的笑声和食物的香气。我蹲在月亮底下,它朗照着我,我看着蟋蟀。终于,它猛地一跳,消失在黑暗里

          ⑰我没有起身,而是拿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叫她去阳台上,和我一起看月亮。

          ⑱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 (1)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或母亲与蟋蟀的故事,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一个夏天的晚上

      入冬时分

      有一年夏末

      故事

      母亲把蟋蟀放到绿化带,并告诉蟋蟀的传说。

      “我”在日本看到蟋蟀,放走了它。

    2. (2) 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①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请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既然外婆认为妈妈在胡说,为什么又要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3. (3)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写到了月亮,请分析“月亮”的作用。
    4. (4) 比较联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本文更适合作下面哪篇文章的联读材料?请从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角度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①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朱自清《背影》

    5. (5) 文中的蟋蟀,让人联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有人评价《昆虫记》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请你结合名著内容,谈谈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三、感知校园生活(15分)
  • 7. (2023八上·钱塘期末) 学校开展关于“花样课间操”的实践活动,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除了传统的广播体操,课间操还可以有不同的“玩法”。近来,一些形式多样的“花样课间操”在网上引来颇多关注。“花样课间操”为校园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提供了更多思路。

     甘肃酒泉市敦煌中学编排出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舞美敦煌》课间操,飞天、反弹琵琶等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动作随着同学们一招一式地演绎,给人深刻印象。传统戏剧也可以随着课间操走入孩子们的生活,现代街舞同样为校园体育增添了更多色彩。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则约乡中心小学,每到课间操时间,校长阿加木都成为“领舞”,带着孩子们跳起自己编排、充满动感活力的“曳步舞”。

     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都可以成为课间操的灵感源泉。一段10分钟的课间操,呼应着孩子们的好奇心、模仿力,激发出活泼好动的天性,为校园体育打开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空间。

    (选自《新华社》)

     材料二:“花样课间操”是学习间隙强身健体、放松自我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量身打造的特色课间操,将增强体魄与提高兴趣相结合,正是寓教于乐、以体育心的生动实践。“花样课间操”还有利于减少“小眼镜”和“小胖墩”的出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融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课间操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除了《舞美敦煌》,具有地域特色的体操还出现在许多地方的学校,比如四川绵阳的川剧韵律操,福建晋江的“高甲戏”“南拳”等。这些有益尝试不仅提升了课间操的趣味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丰富有趣的课间活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快乐放松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释放了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情绪,为更有效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选自《腾讯网》)

     材料三:近来“科目三”舞蹈在线上线下走红,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这使得该舞蹈迅速从早前的“不入流”“被质疑”转变为风靡多地的“流行款”。

     为什么“科目三”舞蹈会突然流行起来呢?

     “神曲”适配使得舞乐相得益彰。“科目三”舞蹈的背景音乐是《一笑江湖》。这首歌曲词风表达出一种面对挫折和失败一笑而过的豪迈乐观,激发了人们的勇气和豪情。动作极简催化万众创新。该舞蹈每个动作都非常简单,普通人练习几次即可掌握。“开源”百搭造就千变万化。“科目三”舞蹈的表演门槛极为宽松,这为后续的场景转换提供了友好的“开源”环境。短视频平台赋能持续发展。头部短视频平台,打通了互联网内容生产、传播、变现等环节的通路,为“科目三”舞蹈的走红提供了机遇。

     当然,围绕“科目三”舞蹈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有人认为该舞蹈艺术价值较低,甚至有些低俗;有人认为该舞蹈“太土”“辣眼睛”;还有人认为这样的舞蹈动作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比如扭伤脚踝等。

     “科目三”舞蹈在网络大潮中持续出圈,面对这种文化现象,不妨让我们抱着审慎、明辨的态度来看待它,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弃糟取精,获得有益启示。

    (选自《学习强国》)

    1. (1) 下列说法与以上三则材料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 编排课间操可因地制宜凸显特点,如敦煌中学巧用当地特色设计《舞美敦煌》。 B . 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阐述了“花样课间操”对学生身心的正向作用。 C . “科目三”舞蹈的流行与它的动作简单、“开源”百搭、表演者影响力都关系密切。 D . 设计“花样课间操”既要激发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要考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2. (2) 学校将编排新的课间操,想要征询同学们的建议,作为校园小记者,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提出一条采访礼仪。

      采访对象

      学生

      采访目的

      征询对新课间操的建议

      采访问题

      例:同学,你认为新课间操控制在多少时长比较合适?

      采访礼仪

    3. (3) 有同学提出想把“科目三”舞蹈作为学校课间操,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体验发表你的观点,100字左右。
四、书写人生体验(40分)
  • 8. (2024八上·钱塘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水点亮了文人情怀,蟋蟀点亮了浓厚思念,花样课间操点亮了校园生活。生活中点亮我们的也许是一句鼓励、一首歌谣、一段往事……回想生活中那些点亮你的人或事,书写你的体验和感受。

    请以“点亮”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