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15 浏览次数: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21分)
  • 1. (2023·覃塘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小题。

    有人说,乡愁是根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乡;有人说,乡愁是一棵树、一座桥、一间老屋;有人说,乡愁是那熟悉亲切的乡音,是那儿时记忆中的家乡味道,还是那梦中久久萦绕的情愫……

    (一)乡音难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首唐朝诗人贺知章的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朴实无华,毫不雕zhuó ,都是家常话,反复咀嚼,耐人寻味,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曾liáo 拨多少代离乡游子的思乡情。乡音,是一个人一生的印记,伴随着我们终身,我们是树上的一片叶子,我们是江河的水,叶落归根,水流千里还是回归大海。

    (二)乡味难忘

    乡味是每个走出乡村的人无形的牵挂,小时候总会听见父亲念叨他儿时的美食:饭团、酱油拌饭、锅巴粥、自制的各种腊货……每一样都让他魂牵梦萦。或许乡味就是人心灵深处最永久的偏执,比永久还久。虽时光荏苒,虽世间各色美食融汇,乡味犹存,寤寐思服。

    (三)乡情难舍

    ①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情陈列馆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②一些乡情陈列馆除了收藏展示功能,还在传统佳节举办包粽子等活动。③乡情陈列馆不仅能留存记忆、传承文化,还是村民的一种情感共鸣和心灵安放。④它能使外出务工游子萌发出为家乡发展振兴再创业再出力。

    (四)乡思难消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当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飞的雁群,当梧桐树上的叶子黄了又青,诗人那不变的乡思却又如此悠悠荡荡地演奏着,一如故乡那清远的笛声,缕缕不绝。

    1. (1) 阅读文段(一),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咀嚼 

      ②雕zhuó 

      ③liáo

    2. (2) 请从文段(一)中找出两个成语,并工整规范地写到方格中。
    3. (3) 解释文段(二)中加点的词语。

      魂牵梦萦

      荏苒

    4. (4) 下面是一些和乡味有关的对联,根据对联的特点,补充完整。(只写序号)。

      ①知鱼美

      ②江清独有

      ③青青竹笋

      ④嫩黄深

      A: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B:长江绕郭 ,好竹连山觉笋香。

      C: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 

      D:山暖已无梅可折,蟹堪持。

    5. (5) 文段(三)中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____
      A . B . C . D .
  • 2. (2023·覃塘模拟)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与“乡思”相关的内容。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听闻笛声,客愁乡思。

    范仲淹

    ②《

    一杯“浊酒”亦无法消除

    浓重的乡愁。

    一杯浊酒家万里,燕然未

    勒归无计。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清露盈盈,顿生思乡。

    王湾

    《次北固山下》

    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

    《夜上受降城闻

    笛》

    芦笛声陡然唤醒思乡情

    绪。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

    人尽望乡。

    崔颢

    《黄鹤楼》

    设问,即景生情。

二、阅读(39分)
  • 3. (2023·覃塘模拟) 阅读和分析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536名学生没有一个戴眼镜,近视率连续多年全校为零。”近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因为交出一份漂亮的“视力成绩单”冲上了热搜。

    一所偏远山乡小学的近视防控成绩备受关注,跟近年来日益严峻的青少年近视形势密切相关。2020年开展的全国学生近视专项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面对越来越多的“小眼镜”,湾塘小学的预防近视举措,或许能够给我们些许启发。

    调查表明,湾塘小学的主要“秘诀”包括:每天保证学生3小时户外运动、2次眼保健操、10个半小时睡眠,每堂课课间让学生在户外玩耍、不让带手机进学校,还有营养均衡的饮食和绿植环绕的校园环境等。乍一看,这些防控举措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睡眠、运动、户外活动时间充足,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等做法,也是各地学校防控近视常用的“三板斧”。但是实际上,这些举措坚持下来并不容易。比如,户外活动每天做到坚持三小时以上,湾塘小学“要求所有孩子下课后必须出教室,哪怕是喜静不喜动的孩子,都鼓励出去走走”,这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可能难以做到。

    湾塘小学防控近视卓有成效,关键在于认识到了近视防控的重要性,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睡眠、运动、户外活动时间,将这些耳熟能详的预防举措真正落到了实处。7年“零”近视的“湾塘样本”,证明近视的确能做到“可防可控”,各地学校亦不妨借鉴相关经验,让校园中的“小眼镜”少些再少些。

    (选自“华声在线”2022年9月9日,作者:夏熊飞,有改动)

    【材料二】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500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

    (选自“超越网”2020年7月10日,有改动)

    【材料三】

    1. (1) 下面对文段中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一项是 ____
      A . 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列数字) B . 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举例子) C . 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作比较) D . “睡眠、运动、户外活动时间充足,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等做法,也是各地学校防控近视常用的“三板斧”。(打比方)
    2. (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生动地说明了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B . 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参加足量的户外活动。 C . 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 D . 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3. (3) 某市医院眼科中心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电脑或手机,至少看20英尺(6米)远的物体20秒。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
  • 4. (2023·覃塘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首联叙事,写作者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 . 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将国家命运和个人经历联系在一起,述说国破家亡之痛。 C . 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借“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表达忧愤、悲苦之情。 D . 尾联慷慨激昂,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
    2. (2) 班里有些同学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朗读语调把握不准,请你结合诗句表达的情感,谈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朗读,并简述理由。
  • 5. (2023·覃塘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伐郑

    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古文选读》)

    1.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 又何焉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B . 伐我    宋大败 C . 公将之    不不成列 D . 肉食者    先帝不以臣卑(《出师表》)
    2. (2) 下面对【甲】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
      A . 文章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和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B . 第2段写了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前者的“鄙”与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 C . 第3段曹刿论述了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D . 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4. (4) 【甲】文第2段中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请分析其精彩之处。
    5. (5) 【乙】文中宋襄公的表现可以用【甲】文的那句话来评论?请简要分析。
  • 6. (2023·覃塘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笋印象

    ①春日,天空中淅淅沥沥地洒下雨丝,竹笋悄悄地从土里冒出了头。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浑身充满力量的竹笋便猛地抬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在荣誉墙的格言上写道:“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淳朴。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所以才能冠名“竹林七贤”,为历代隐者所钟爱。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一想起这件事就会皱起眉,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

    ⑩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文/仇士鹏,有删改)

    1. (1) 根据选文内容,补全下面内容。

      段落

      竹笋生命的阶段

      外形

      品质

      刚出土

      如巍峨的金字塔

      ③~⑤

      幼年

      无比笨拙,天真淳朴

      ⑥~⑦

      不妖不艳

      虚心,谦逊

    2. (2) 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浑身充满力量的竹笋便猛地抬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捅破大地,一跃而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从修辞的角度)

    3. (3) 选文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4. (4)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一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表达自由;三指结构多变,成篇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请从取材的角度分析选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的。
三、综合(10分)
  • 7. (2023·覃塘模拟) 班级拟开展“聚焦成长•经典研读”分享会,请你参与。
    1. (1) 展成果。在分享会上,你将分享你对外国小说《简•爱》的研读成果。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主人公成长过程中表现的“反抗精神”。
    2. (2) 谈策略。你的同桌分享了阅读卡,请你来帮助他补充完整。

      名著

      阅读

      策略

      具体实施

      例子

      探究结果

      《艾青

      诗选》

      关注

      意象

      关注艾青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主要意象是:“土地”和①“

      表达诗人对光明的追求,对民族、国家深沉的爱。

      《西游

      记》

      关注

      人物

      关注同一人物在不同篇章(故事)中的变化、成长。

      孙悟空在第14回杀六贼后,被唐僧抱怨时,立即纵云离开。而在第27回②后,被唐僧赶走时,却跪下叩头请求再给机会。

      将两个篇章的描写归纳在一起,发现孙悟空变得有耐心了,学会了控制情绪。

      《水浒

      传》

      关注

      情节

      关注离奇巧合的情节。

      林冲被刺配沧州,巧遇李小二;借宿山神庙又偶听到实情。

      “巧合”的作用:

      《红星

      照耀

      中国》

      关注

      环境

      关注恶劣的环境

      飞夺泸定桥时,湍急的江水、冰冷的桥索、激烈的战斗,这一幕幕场景生动地再现了环境的艰难。

      长征精神的内涵就是无惧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信念坚定。

    3. (3) 论经典。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有同学对背诵古诗典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下)。你需要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青少年花时间背诵古诗典籍不值得。首先,古诗典籍内容过时,已经被时代抛弃。其次,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古诗典籍没有直接的作用。所以,背诵古诗典籍意义不大。

四、写作(50分)
  • 8. (2023·覃塘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记忆往往以物记人,缘人忆事,因事生情。作家冯骥才在《日历》中写到:“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三年的初中时光穿梭而过,在这段你快速成长的时期里,你一定看过美丽的景色,也一定遇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请你仔细回忆,用你细腻的笔触,写出你独特的见闻感受。

    请以“留在的记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