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4-09-03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2024高一上·期末) 有学者指出,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亲族圈仍是当今中国人重要的活动圈,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甚为平常,而亲族之间礼节的轻重也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衡定。这是由于(   )
    A . 宗法思想的历史沉淀 B . 家国同构的深刻影响 C . 西周宗法制延续至今 D . 重视人伦的价值观念
  • 2. (2024高二下·凉山月考) 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秦惠王采纳魏人张仪连横策略破坏六国合纵,秦昭王用魏人范雎加强王权,嬴政用齐人蒙恬歼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这说明(   )
    A . 时代特征使得各国重视人才 B . 秦国有重视善待人才的传统 C . 人才引进增强秦国综合国力 D .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自由流动
  • 3. (2024高一上·期末) “(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
    A . 对外战争较为频繁 B . 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稳定 C . 重视基层官员选拔 D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 4. (2024高一上·期末) 汉武帝建立了一套可托为心腹的、恭谨从命的官僚系统,即“中朝”,汉中央由此演变为“中朝”起决策作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的形势。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   )
    A . 统治思想发生了转变 B . 加强了皇权的专制统治 C . 官僚体系被彻底颠覆 D . 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
  • 5. (2024高一上·期末) 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 . 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 . 民族交融及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 . 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 .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 6. (2024高一上·期末) 五代时期,周景受后周世宗派遣改造汴州城,周景心知汴水疏浚后,将有大量淮浙客商经汴水入京。因此,他率先奉诏在汴水口起楼十三间,转租给商贾存放货物,以致山积波委,岁入数万计。由此可见,当时 (  )
    A . 交通成为商业决定因素 B . 城市非法占道经营现象普遍 C . 商品经济日益走向繁荣 D .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 7. (2024高一上·期末) 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张的普通人家的儿子想做官。那么,可供他选择的途径有(   )

    ①勤练武功,参加武举  ②读书,参加科举  ③经商  ④练习诗赋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8. (2024高一上·期末) 图1、图2所示分别是东晋和唐朝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下列关于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都注重对意境的描绘 B . 都体现了时代特色 C . 都重视人物形色表达 D . 绘画技法缺少传承
  • 9. (2024高一上·期末) 宋人陈亮认为:“艺祖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这体现出宋初的治国方针为(   )
    A . 崇文抑武,以文治国 B .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C . 削弱地方,分化事权 D .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10. (2024高一上·期末) 《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由此可知,元朝 (  )
    A . 加重了民众税收负担 B . 实行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政策 C .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D . 进一步激化了民族之间矛盾
  • 11. (2024高一上·期末) 《东京梦华录》载:“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有姜行,北去有纱行。”材料体现了(  )
    A . 市场分工类别化 B . 市场突破了时间界限 C . 坊市的限制严格 D . 商品交易额迅猛增长
  • 12. (2024高一上·期末) 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日高三丈犹拥被,不如江南富足翁”这是因为(   )
    A . 丞相制度的废除 B . 实施八股取士 C . 内阁的设立 D . 特务机构的设置
  • 13. (2024高一上·期末)  明代嘉靖末年以后,以郑若曾编撰的《筹海图编》为代表,一些士大夫也相继编撰了一系列筹海、海防论著,这些著作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倭寇事件的记忆,也表达了他们对海洋事务的见解。在随后的近三百年里,这种撰述传统被后人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持续的“筹海”话语。这反映出(    )
    A . 明代抗倭斗争影响深远 B . 明末中国开始建立海防 C . 明清时期海洋事务停滞 D . 明清时期逐渐开发海洋
  • 14. (2024高一上·期末) 雍正帝即位后,密折由康熙时极少数人使用的告密文书变为广大官员都可使用的正式文书;不仅政治、军事、赋税、捕盗、举荐之事要及时报告,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达。据此分析,雍正时期密折制度(    )
    A . 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B .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 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 . 完善了清朝监察体系
  • 15. (2024高一上·旌阳期末) 黄宗羲提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王夫之提出“不以天下私一人”。这表明他们都( )
    A . 维护封建礼教 B . 提倡经世致用 C . 抨击君主专制 D . 主张君主立宪
  • 16. (2024高一上·期末) “税权基于国权而发生,本以国定为原则。当订约时,未尝不可据理力争,耆英等不谙此,轻许将税则列入条约,遂开协定之恶例。”与此内容有关的战争(   )
    A .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使圆明园遭抢劫焚毁 C . 收复了新疆南北两路 D . 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 17. (2024高一上·期末) 1853年,山西等地的票号一再命令江南各据点紧缩业务,撤退资本;1855年,这些票号更是从江南地区纷纷撤庄,导致了各城镇间出现汇兑不通的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 . 战争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萎缩 B . 商业经营形式快速更新 C . 商帮积极抵抗英法联军侵华 D . 货币紊乱影响经济秩序
  • 18. (2024高一上·期末) 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 . 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 . 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 . 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 . 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 19. (2024高一上·期末)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后,各省读书人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举人的上书。由此可知(   )
    A . 普通民众思想与政府理念渐趋一致 B . 康、梁的活动是上书链条中的一环 C . 维新变法拥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D .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 20. (2024高一上·期末)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别梁红玉的芳尘。这主要反映了(   )
    A . 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B . 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 . 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 D . 民权意识的增强
  • 21. (2024高一上·期末) 陈独秀认为,五千年来,中国文化本质上是畸形的文化,既然民主和科学能把西方引到高度发达的社会,那么也一定能帮助中国达到这一目标。因此,他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主张以科学改造中国社会。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旨在( )
    A .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B . 推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C . 推动中国文化复兴 D . 启迪民众思想以改造社会
  • 22. (2024高一上·期末) 虽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仍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队缺少统一的正规战斗操练。材料表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 . 国民革命军革命性弱 B .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C .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 . 没有科学纲领的指导
  • 23. (2024高一上·期末) 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回忆录《二万五千里》 B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24. (2024高一上·期末) 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现象十分严重。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淞沪会战三个月后,除蒋介石的主力军队悉数出击日军外,川军20军、滇军60军、桂军第7军等地方武装也积极参战。这反映了七七事变后(   )
    A . 民族国家意识得到提升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C . 国共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D . 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指导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52分
  • 25. (2024高一上·期末)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本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 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 30 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 “小变 ”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 为阳历 9 月 7 日,因此有 “九七国耻 ”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1) 据材料一判断 “是役 ”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意列举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 ”的三项内容。
    3.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26. (2024高一上·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
    3. (3) 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这是为什么?
  • 27. (2024高一上·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是立体的文化,每一个典型的建筑,都包含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南昌起义纪念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幅图片(见上图)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分析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表述完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