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多校联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17 浏览次数:12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 1. (2024·曾都模拟) 汉字乐园

    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jiāo,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心无旁骛 , 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的美观结实,甚至能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xiè渎,不应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附庸风雅 , 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pīng zhù B . pīng chù C . pìn zhù D . pìn chù
    2. (2) 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天jiāo

      xiè

    3. (3) 选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心无旁骛 B . 矫揉造作 C . 附庸风雅 D . 相得益彰
    4. (4) 将互相矛盾的事物或概念进行组合,常能创造出极具反差效果和时代意义的热词。例如“养生”是讲究节律的,“朋克”是提倡随性的,“朋克养生”的搭配,恰恰反映了当代人想自爱又难自律的矛盾心理。请选出下列选项中,符合这种造词特点的一项( )。
      A . 双减 B . 巨婴 C . 鸡娃 D . 躺平
    5. (5) 汉字是表意文字,巧用拆分法解字,探究其源,趣味多多。如“裕”解为“有衣有谷,富裕之家”;“好”解为“有儿有女,幸福美满”。请仿照例子,任选下面其中两个解释下面的汉字。

      ①舒: ②起: ③悟: ④命:

二、群文汇读(20分)
  • 2. (2024·曾都模拟) 文言联读

    [甲]白闻天下谈士①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②,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③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节选自李白《与韩荆州书》

    [乙](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己醉,左右以水賾面,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谈士:谈论世事的人。②畴曩(chóu nǎng):往日。③制作:指文章著述。侔(móu):相等,齐同。④谟猷(yóu):谋略。

    1. (1) 请解释[甲][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 (2) 为[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3. (3) 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君候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4. (4) [甲]文中李白却自称“陇西布衣”,“布衣”是指,请你试着再举一个和“布衣”意思相同的文言词语
    5. (5) [甲]文是一篇干谒文(即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文章,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请结合[甲][乙]文中李白的行为表现,说说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6) 积累链接:李白豪气干云,渴望能够被人赏识,建功立业,请写出《行路难》中他委婉地表达自己愿望的句子
  • 3. (2024·曾都模拟) 古诗品读

    云阳①馆与韩绅宿别②蒋捷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释]①云阳:县名,今陕西省三原县。②宿别:与朋友相聚了一夜后分别。③离杯:饯别之酒。共传:互相。

    1. (1)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写诗人自从与朋友分别后,山川阻隔,数年不见,突出了他俩离别久远、相见不易。 B . 三、四句写久别重逢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正说明了此次相见不易。 C . 五、六句中的孤灯、寒雨、深竹、浮烟,给人以宁静、安逸的感觉,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D . 七、八两句描写再次离别前,两人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表现出两人对友谊的珍惜。
    2. (2) 积累链接:《月夜忆舍弟》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三、美文赏读(38分)
  • 4. (2024·曾都模拟) 现代文阅读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林泉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松树,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树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美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行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才便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 (1) 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2) 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

    3. (3)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 文章开头写自己小时候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反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目的是说明学习唐诗贵在领悟,死记硬背是无济于事的。 B . 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谈到心中的明月清泉,借明月清泉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C . 本文语言典雅而含蓄,如写到“明月松间照”时说“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 D . 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舟,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
    4. (4) 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5. (5)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
    6. (6)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末的“精神的明月清泉”的理解。
    7. (7) 积累链接:文段③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们联想到《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请写出这个名句
  • 5. (2024·曾都模拟)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甲]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着,将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一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跌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从人与我多唤几个火工人等,将锄头铁锹来掘开真人慌忙谏得聚集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道:“太尉不可掘动,恐有利害,伤犯于人,不当稳便。太尉那里肯听,只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众人只得把石板一齐扛起,看时,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剌剌一声响惊得洪太尉目睁痴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

    [乙]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将果奉旨出门外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1. (1) 根据选段和名著相关内容,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 甲文选自《水浒传》。作为早期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展现的是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且大量地涉及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具有英雄传奇色彩。 B . 水浒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鲜明地概括出人物的特点,如“豹子头”,突出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神行太保”则突出戴宗能“程途八百里,朝去暮还来”。 C . 乙文选自《西游记》,出生的石猴,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 D . 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叫“三复情节”,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西游记》中的“孙行者三调芭蕉扇”,《水浒传》中的“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2. (2) “离开,有时是无奈,有时是理性抉择的结果,而最终都会带来成长”,这句话在下列名著中如何体现?请从下列名著中选取一部,结合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备选名著:《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傅雷家书》《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

    3. (3) 积累链接:李商隐《无题》中赞美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 6. (2024·曾都模拟) 人生漫读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并不一定真正实行的办法。大多数业余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以外,一般人想要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谋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靠这种姿势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知”“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的意思。要追求就得十分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的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的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古今中外贯通,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虔敬地刻苦。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虔敬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东倒西歪,精神涣散,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所读的书本当然是绝对正确的,不包含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绝无仅有的。一般地说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的和个人的局限。一个大人物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读是完全必要的,不好好学习就不可能提高自己。但是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去检验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当做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俯视它;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分析它,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它。当你发现书中所说那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又有了提高,你又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之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千万万不要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由衷的微笑。

    (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

    1. (1) 下列对“躺着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所宣扬的,他却不一定运用的不求甚解式的读书方法。 B . 大部分文学爱好者无固定目的随心所欲地读着玩的读书方法。 C . 对人而言是休息、消遣,可能还能让人获得享受的读书方法。 D . 让人轻松增长知识,迅速提高自己某一方面水平的读书方法。
    2. (2) 下列对“坐着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着认真、严肃、专注的态度,以追求学问为目的的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B . 以认真细致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书中的每句乃至每字为要领的读书方法。 C . 坚持正襟危坐的姿势,对看似无懈可击的文字进行刻苦钻研的读书方法。 D . 开放心灵,虚怀若谷,全盘吸收囊括绝对真理的书中的精义的读书方法。
    3. (3)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两个加点的词语

      虚怀若谷

      当仁不让

    4. (4) 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5. (5) 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应该采用文中的哪种读书方法。

      材料: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善读书一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四、落笔流芳(50分)
  • 7. (2024·曾都模拟)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千年前,辛弃疾在年老孤寂之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哪怕仅仅与青山遥遥对望,便仿佛已经感到被深深拥抱、理解和疗愈。

    人们总是能在低谷中,在失落的心境中找到一些简单的方式让自己走出这种心境。快乐是一种自由,一种主动选择的姿态,我们可以选择将快乐融入日常生活中,发掘生活的愉悦与欢喜,用豁达的心态面对风浪。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7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