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下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12 *台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台阶》分...

更新时间:2024-04-23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ān)           水(yǎo)       汗(tǎng) B . 水(chān)         落(zhuó)       汗(kāi) C . 午(shǎng)        骨(kuā)         凼(ào) D . 蹿上(chuān)       开(qiào)       扁(dan)
  • 2. 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 引人注目     自言自语     低眉顺眼     挈而不舍 B . 微不足道     家喻户晓     自命不凡     全身贯注 C . 大庭广众     锐不可当     锋芒毕露     迥然不同 D . 若有所失     人声顶沸     洁然不同     空前绝后
  •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____。____。____。____。

    ①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②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③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④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

    A . ④①③② B . ③④①② C . ④①②③ D . ①②④③
  • 4. 对于《台阶》一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作者好像在为我们讲述一个平常的邻家的故事。 B . 文中的父亲一生辛勤劳作,是一个淳朴、厚道、吃苦耐劳的人。 C . 父亲一生劳作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特点。 D . 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和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
  • 5. 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以浙江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B . 《台阶》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的农民形象。 C . 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新屋”承载着父亲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理想, 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 D . 《台阶》的语言细腻而富有节奏感,虽是叙事写人的小说,语言却更像抒情写意的散文。
  • 6. (2024七下·扶绥期末)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②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④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⑤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⑥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A . ①③②④⑥⑤ B . ①④③②⑥⑤ C . ④①③②⑥⑤ D . ④③②①⑥⑤
  • 7. 多选题,课文《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其好处是
    A . “台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父亲一生的追求。 B . 台阶由低到高,是父亲一生的劳动成果。 C . “台阶”预示了父亲的衰老,这里有老境颓唐的悲哀,更有一种茫然若失。 D . 台阶折射了父亲平凡而劳碌的一生,也体现了父亲性格中的闪光点。
  • 8.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课文中自卑的父亲才决定造一座高台阶的房子,但是当高台阶的房子造好后,父亲也老了,身板不如从前了,而且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 (1) 如果你是文中这位父亲的儿子,你会支持父亲造一座高台阶的房子吗?为什么?
    2. (2) 一些日常的观念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等行为方式,但是有些观念却是不正确的。在我们生活中,你能找到这样错误的观念吗?请同学们说出来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 9. 综合性学习:

    时下,有少数中学生因父母管教严格,对父母大吼大叫,甚至用离家出走的伎俩来恐吓父母。针对这一现象,班上拟开展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1) 参考右图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孝”的本义:

    2. (2) 若你认识上述那位用离家出走来恐吓父母的同学,你会怎样劝导他?请写出你的说辞。(50字左右)
    3. (3) 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其中在内容和格式上共有三处错误,请你找出并更正。

      征稿启事

      爱好文学的同学们:

      为了宣扬“孝”文化,校刊将出一期“孝”文化专刊,特征求下列版块的稿件:名人孝事、家庭趣事、读书笔记。来稿要求:内容健康,文字简洁,字迹清晰,篇幅不超过千字左右为宜。请填写真实的姓名和班级,来稿以班级为单位交至校刊编辑部办公室。

      2018年4月23号

      校刊编辑部

  • 10. 阅读《台阶》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至,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 (1) 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说说父亲为建造新房做了哪些准备?
    2. (2) 先说说“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流露出他怎样的心理,然后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把父亲当时的想法写下来。
    3. (3)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
    5. (5) 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
  • 11. 阅读下面三则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

    ①“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②“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选自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三单元导语)

    【乙】

    ①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闻先生的书案,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节选自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丙】

    ①我们家的台阶低!

    ②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③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④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⑤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⑥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 年、编草鞋。

    ⑦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⑧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节选自李森祥《台阶》)

    1. (1) 下列关于选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段文字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两个单元课文的写作对象、学习这些课文的意义以及这些课文的语言风格。 B . 【乙】段中“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排比的修辞突显了闻一多先生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C . 【丙】段中的父亲因为家庭的贫穷而生出自卑心理,这也就是“小人物”和闻一多这样的“杰出人物”的差距,父亲身上缺少了对抗命运的勇气。 D . 【乙】【丙】两段文字中都只有一句简单的人物语言描写,但其表现力却很强。闻一多洒脱,父亲要强的形象跃然纸上。
    2. (2) 请根据【乙】【丙】两则选段的内容,简要概况【甲】文中的“非凡气质”和“优秀品格的光辉”在人物身上具体指的是什么?

      非凡气质:

      优秀品格的光辉:

    3. (3) 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小人物,细节描写总是表现人物形象的一种有力的手法,请以【乙】【丙】两则选段中的细节描写为例具体说明。
  • 12.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1985年的一场电影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老李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⑪现在父亲还在村砖瓦厂使力气。在村砖瓦厂,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⑫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⑬姐不同意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⑭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正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衫就汗湿了。到了砖瓦厂,姐瞧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灰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很是刺眼。

    ⑮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⑯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⑰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⑱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完,再干一会儿。

    ⑲说完父亲又推着小车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佝偻的背影,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⑳第二天下午5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㉑天快黑了,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㉒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㉓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㉔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㉕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㉖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里找,也没有。

    ㉗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㉘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作者李义文有改动)

    1. (1) 阅读⑳~㉘自然段,概括在电影放映那天晚上父亲的表现。

      电影放映前:① 

      电影放映中:② 

      电影散场后:③  

    2. (2)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处姐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

      ①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②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3. (3) 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4) 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语文教材中的《台阶》,请与本文⑩~⑫自然段比较,简要回答这两位父亲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动力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 1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一只烟斗

    闻琴琴

    ①十九岁的张三,由爹托人,进城在国营工艺厂当了学徒工。张爹在旁叮嘱:“你小时候就好捣鼓泥巴,这下也算对了卯,可要珍惜这个机会。”

    ②初进厂,看着仓库里流光溢彩的成品,张三眼睛一热。他人活泛、机灵,颇得老工人喜欢。

    ③那几日厂子里不太平,遭了贼,车间主任叫他值夜。深夜无聊,张三想起爹的生辰,一时孝心大发,竟挑了几块黄铜,藏在一隅。他耗费了几晚,竟打磨出一只锃光瓦亮的铜烟斗。

    ④张三心里得意,回家显摆给老爹看。

    ⑤张爹眯着眼细看了一番,低声问:“哪儿来的?”

    ⑥张三笑嘻嘻道:“店里买的。”

    ⑦张爹信了。干活儿间隙,他总将烟斗摩挲于手心,很招人眼。一次张爹赶集,迎着风口抽烟,恰被邻村一个同在工艺厂的人撞见。那人纳闷儿,这烟斗的材质分明和厂里新进的那批铜料差不离,回厂后,他就向领导报告了。

    ⑧张三被领导叫去问话,他心存侥幸,不肯承认。不想张爹听到消息后,连夜进城,当着全车间人的面,红着脸交出铜烟斗,又向领导赔不是,说是自己教子不当。证据确凿,厂里将张三辞退。

    ⑨张爹将儿子带回家,扇了他几耳光,痛骂:“还抓贼呢,你自己就是个贼!我要你巴结个啥?”

    ⑩张三既愧又悔,更怨老爹绝情在房里,不敢也不愿见人。

    ⑪张爹对着儿子,始终冷着一张脸。“心里还没捋顺是不?孬种!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⑫张三没顶嘴,但心里的麻结越拧越牢。每至深夜,他心里还不忘打磨烟斗时的美妙声音,哧哧,沙沙。有时,他也用泥巴捏着玩,捏好了,再扔进河里。

    ⑬张三娘不忍,手擀了面条,端进儿子屋里。“听说三十里外有个老铜匠,铜壶铁漏,烟斗口哨,什么都能打磨,你不如和他学点儿手艺,也好有口饭吃……”

    ⑭张三还是蔫蔫的,但眼睛亮了亮。

    ⑮一日吃饭,娘又递给他一碗饺子。张爹将碗摔了个粉碎。张三娘呜咽:“他爹,总要让娃儿吃饭啊!”

    ⑯“吃再多,心里瞎黑,有啥用?”

    ⑰张三一气之下,当夜就卷了包袱,按他娘给的地址,去找那铜匠。那夜大雨瓢泼,他吃了闭门羹。可他明白自己已无路可退,就在门外冷风冷雨里熬着,终于感动了老艺人。

    ⑱日子过得很快。张三经过了这些挫折,人已显稳重。铜匠家中堆积了不少贵重铜银,可他熟视无睹,再不做别念。张三聪明,又肯勤学,老艺人见他是个可造之材,便倾囊相授。张三遂得师父真传,手工打磨的铜蝈蝈、锡蛐蛐之类的小玩意儿,很受欢迎。

    ⑲这一番来回,张三以为爹对他的态度该缓和一些了,没想到还是那样。张三咬着牙,心里憋着气,继续跟随师父学艺做人。

    ⑳几个冬春过去,张三满师,在城里开了间工作室。他制作了许多器具,但烟斗的数量最多,有各种款式和质地的,都摆放在柜台里。一日,一个外国人进到店里,看中一只镶翡翠的紫檀木根瘤烟斗,当即付了五千美金。后来,听说这只烟斗被国外一家著名的展览馆收藏。

    ㉑岁末,已经有些发福的张三,开着车,给老铜匠送去昂贵的礼品,感谢他数年来的栽培。老铜匠目光凝重,缓缓道:“你不用谢我。”张三不解。

    ㉒“你呀,要谢的是你爹。”

    ㉓“我爹?他连见都不想见我!”他心里有气。

    ㉔“徒弟啊,你如今成才了,都是你爹使的激将法呀。为了让我收下你,他不知求了我多少回!”

    ㉕张三泥塑般僵住。

    ㉖当天,顶着鹅毛大雪,张三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小路蜿蜒,远远地,他看到村口的那棵苍柏,踉跄着扑过去,在树旁的坟茔跪倒。

    ㉗他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和爹说。可是,阴阳相隔,爹再也听不到了。张三抚摸着墓碑,泪如雨下。

    (选自2022年第1期《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1. (1) 请在方框内,依次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张三偷铜制烟斗赠父亲→  → →  →阴阳两隔张三泪如雨下。

    2. (2) 请根据括号内容要求,回答问题。

      ①心里还没捋顺是不?孬种!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②当天,顶着鹅毛大雪,张三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小路蜿蜒,远远地,他看到村口的那棵苍柏,踉跄着扑过去,在树旁的坟茔跪倒。(“鹅毛大雪”“小路蜿蜒”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3. (3)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张三是个怎样的人?
    4. (4) 阅读本文结尾与李森祥《台阶》结尾,比较两者在写作手法与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