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第一 | 夏本纪第二 | 殷本纪第三 | 共12本纪 |
三代世表第一 |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 六国年表第三 | 共10表 |
礼书第一 | 乐书第二 | 律书第三 | 共8书 |
吴太伯世家第一 | 齐太公世家第二 | 鲁周公世家第三 | 共30世家 |
伯夷列传第一 | 管晏列传第二 |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 共70列传 |
时间 | 会议 | 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 |
1992 | 十四大 |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竞、市场经济 |
1997 | 十五大 | 发展、建设、理论、邓小平 |
2007 | 十七大 | 科学、中国特色、发展 |
2017 | 十九大 | 新时代、全面小康、主要矛盾 |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的财政思想中,一直强调“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杨炎在两税法中创造性的提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两税法将以往分别征收的租庸调、地税、户税以及其他杂税等各种税收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这便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减少了复杂的税种所带来的征收繁琐的问题。同时,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并且“定税之数皆计缗钱”,虽然当时的“田亩之税”仍以实物的形式来征收,但两税中的重要部分户税,则都是以货币来征收的。两税法使资产多者税负重,资产少者税负轻,充分体现了财政税收公平负担的原则。
——徐柏泉《两税法财政思想及其产生的争论》
材料二 “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可见,陆贽看到了“量出为入”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人民赋税负担的日益加重。这一思想是对传统儒家财政思想中的轻敛薄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陆贽作为反对两税法代表人物坚决反对货币赋税,认为应当恢复租庸调制,实行实物赋税。他看到了当时钱重物轻现象造成的危害,他说:“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商品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思想的对立,两税法中的征税“以资产为宗”和货币赋税思想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
——陈明光《唐宋人论杨炎倡行两税法述评》
材料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期 | 地方行政区的演变 |
秦朝 | 秦统一后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初为36郡,后增至49郡。 |
汉朝 |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晚期,原来的“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彤成为州、郡、具三级制。 |
隋朝 |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
唐朝 | 道作为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演变成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 |
宋朝 | 在州、县之上设路,路主要的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
元朝 |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置路、府、州、县等多级行政制度。 |
明清 | 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
材料一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894-1895年创立兴中会,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反满的民族主义;同盟会成立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明此时孙中山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这个阶段的民族主义,是以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基本目标的。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仅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解放斗争。而且正是由于孙中山在晚年的进步,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斗争的目标,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迎来了以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为斗争目标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此外,印尼民族运动领导人苏加诺从1918年起接受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苏加诺在一次演讲中称自己“在三民主义的影响下,深深地树立了民族主义的思想,认清了世界人道主义是要我们消除民族主义的本质。”
——史革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材料一 中国历年城镇化率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我国的城镇化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1978~1991年的缓慢推进、1992~2001年的由慢到快过渡、2002~2011年的快速推进、2012年至今的快速推进但速度放缓等阶段。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城镇化推进模式。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从1.72亿人增长到8.13亿人,约占同期世界新增城镇人口的26%,对世界城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伴随城镇化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了从低水平到全覆盖、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的转型,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红键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历程、启示与展望》